2016届浙江富阳第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3599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5/12/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20分)文艺复兴晚期的拉伯雷曾经见识深刻地说:“有知识而无良心只是灵魂的毁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仁”是会意字,从二从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老子》第38章中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威利斯顿·沃尔克指出:“(文艺复兴)不分善恶地追求古代生活的再现,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其它时代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竟以生活腐化而自夸”。
材料三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栖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以上材料据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老子共同关注“仁”的时代背景。(2分)试述孔子“仁”的思想内涵。(2分)结合材料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2分)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公元前五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不分善恶”现象的原因,并列举同时期著名思想家针对性的匡正思想。(8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有哪些探索?(4分)
2.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请回答:
(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4分)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2分)
3.
(10分)乔治·华盛顿、甘地、孙中山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三人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三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华盛顿、孙中山、甘地三人享有“国父”称誉的主要理由是什么?(6分)
(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上有何不同(2分)?依据上述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2分)

2.单选题(共17题)

4.
西塞罗说:“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它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从中可以看出
A.西塞罗发展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自然法思想
B.自然法是适用于罗马各族人民的具体法律条文
C.自然法继承了古希腊“主权在民”的思想传统
D.西塞罗认为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5.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6.
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这样评价英国:“它留下的遗产是不可计量的,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以下各项中能够证明 这一观点的有
①利用议会限制王权  
②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③建立了工厂制和自由贸易制度
④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和进化论学说
A.①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
7.
下图为一张西方漫画明信片——让中国巨龙四分五裂。下列诗句是受此事件影响而产生的是
A.三元里前声若雷,乡民合力强徒催
B.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C.倭人竟割台湾去,……万众一心谁敢侮
D.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8.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杨奎松说:“历史的吊诡就在于,莫斯科既制造了失败,也孕育了成功……”这一论断比较适用于
A.中共二大B.国民大革命C.遵义会议D.社会主义改造
9.
下图是《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漫画中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从中可得知当时
A.辛亥革命爆发B.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C.国民党围剿苏区红军D.解放战争爆发
10.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该主张应出自
A.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B.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决议
C.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D.中共洛川会议决议
11.
美国学者德克·博迪在《北京日记》中述及“通货膨胀再次发生”,“大逃亡开始”,“南方战役”,“投诚”,“一个王朝的覆灭”等。这些现象最有可能集中出现于(  )
A.1911—1912年B.1924—1925年
C.1936—1937年D.1948—1949年
12.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以下结论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没有法国的启蒙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
B.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而不是铁和血
C.巴黎公社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产儿
D.(美国)内战的主要争端是主权与自由,双方寸步不让
13.
据明朝人张瀚《松窗梦语》记述,明成化年间杭州酒商张毅庵买了一张织机,由于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雇佣五六十人操作,于是逐渐富裕,“家业大饶”。这则材料①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②必须经过考证无误后才能作为史料  ③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
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但该时期中华文明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史实有①灌钢法 ②均田制 ③九品中正制 ④草市 ⑤高转筒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③④
15.
敦煌出土盛唐至宋初的一首诗作:“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却是成忧恼,珠金虚满堂”。对此解读不确切的是
A.均田制的败坏B.土地兼并的严重
C.工商业者经济地位提高D.工商业者法律地位提高
16.
以下是近代不同时期两国某项指标的统计数字。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组数据呈现的是
A.殖民地面积,单位是平方千米
B.商船运载能力,单位是吨
C.手工工场数量,单位是家
D.武装部队规模,单位是人
17.
“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这个比喻可用来形容 ①英国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影响   ②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③重商主义经济没落   ④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18.
某同学在学习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后认为“三权分立”的主张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一致之处。这是因为它们
A.都主张三个权力相互制衡B.都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C.都主张权力要受到制约D.都认为要限制君主专权
19.
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过用隶书书写的竹简《论语》,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A.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
B.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
C.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
D.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
20.
有人撰写了《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B.②③C.③D.①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