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着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话对手,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曹广峰《2O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着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
1972年 | 60 | 32 |
1975年 | 304 | 156 |
1980年 | 3,755 | 1,059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话对手,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曹广峰《2O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2.
近代各国的教育改革,是世界现代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53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充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1)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材料一: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53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充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1)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3.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民耗,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民耗,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了两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孙中山和甘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5年)
“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4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24年)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而是近代文明利用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差不多每一件被成为文明的胜利的发明在统治着印度……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
—— 南布迪里巴德著(何新译)《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提出民族主义目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民族主义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的异同
材料一:“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5年)
“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4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24年)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而是近代文明利用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差不多每一件被成为文明的胜利的发明在统治着印度……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
—— 南布迪里巴德著(何新译)《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提出民族主义目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民族主义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的异同
2.单选题- (共11题)
5.
参与签订《南京条约》的清大臣耆英和伊里布向道光帝报告说:“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得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封建统治者所说的“异谋”是指英国(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 B.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
C.鸦片贸易合法化 | D.打开侵略中国大门 |
6.
“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通商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集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这种修约要求( )
A.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意图 | B.通过武力方式最终得以实现 |
C.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
7.
1900年6月29日,慈禧太后在对外宣战八天后即令驻外使节向各国解释:“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馆及,酿成大祸。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而与各国开衅,此意当为各国所深谅。”这表明慈禧太后的意图是( )
A.甘心充当列强侵华助手 | B.利用民众力量抵御侵略 |
C.满足列强瓜分中国要求 | D.对外求和维护自身统治 |
8.
朱德说:“有什么本钱,就打什么仗,没有本钱,打什么洋仗。”彭德杯说:“博古与华夫(李德)同志坐在瑞金,……连迫击炮放在地图上某一曲线上都规定了。实际上,中国这一带的十万分之一的地图,就根本没有实测过,有时方向都不对。”上述发言表明( )
A.秋收起义后决定走向农村 |
B.条件不完善是军事受挫主因 |
C.百团大战时作战争方针有争议 |
D.“左”倾错误导致红军斗争失利 |
9.
***在《秦娥.娄山关1935年》中写道:“西风烈,长空雁叫对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对“而今迈步从头越”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
B.日本侵略中国,中共决定北上抗日 |
C.遵义会议召开,最终摆脱了敌人 “围剿” |
D.国内形势变化,***重获指挥权 |
10.
某上海市民在其日记中记录了三则本地时事:“(民国)廿六年十一月一日星期一时事;①敌军屡次偷渡苏州河均未得逞②北新泾小南翔均有激战③敌通知各国领事将轰炸南市……”该日记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开端 |
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 |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D.取得了敌后战场抗击日军的重大胜利 |
11.
下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 |
12.
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
13.
“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各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为此,中国( )
A.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 B.参加不结盟运动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改善同日本关系 |
14.
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
A.中美关系比中俄关系更为重要 |
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
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 |
D.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