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356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像我们当前学术界风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中国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气,还说不上意见,又哪能真切认识到自己以往历代制度之真实意义与真实效用呢?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以一位法国人的眼光去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加以评判。他考察美国民主制度所采用的是比较和借鉴的方法。虽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最好的民主国家,但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国的民主制度来发展法国的民主制度。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依照托克维尔的观点,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法律和民主是美国人民的两大主心骨。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就如同爱他们的父母一般。
——摘自向文翰《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钱穆和托克维尔对政治文明特点的共同认识并予以说明。
(2)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效果的差异,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武帝时,西域内属。王莽篡位,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之出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遂将吏士往奔虏营。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后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遂定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2.单选题(共7题)

3.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B.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D.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4.
《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A. 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C. 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D. 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5.
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德意志帝国议会
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6.
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
A.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B.保护美国人民的利益
C.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
D.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
7.
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8.
(题文)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A.进入与西方平等交往的时期B.“天朝上国”思想浓厚
C.国人对中西新关系没有异议D.洋务运动得以迅速兴起
9.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滥保举人及滥奏贬人者,黜为农”“凡天下诸官,每礼拜日依职份……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官或违反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黜为农”。这些内容突出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A.对官员管理赏罚分明
B.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C.包含着对农民的歧视
D.存在不切实际的一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