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地处边陲,与江南岭外相隔遥远,靠大运河转输就显得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流量和涨枯季节不同,特别是黄河的改道和屡有水灾发生,给运河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难。为此,从元代开始又从东边沿海开辟了新的海路。
元代的海路正式开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从崇明岛取海道直沽(天津)以达京师,这条海路从此就成为元代转输江南漕粮的主要运道,运粮数量每年达三百万石以上。当时走海路有着很大风险,粮船漂溺者,船坏米沉者,无岁不有。但这条海路的开辟却给中国古代交通迎来了新的开端,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运河似乎让它分担了自己的重任。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开辟海路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当时盘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境,给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胁。以南京为都城来应付蒙古势力卷土重来的产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之危险。而北京地处北方咽喉要地。迁都北京,实行“天子戍边”,既可以加强对蒙古的防御和抗击,又可以加强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亲信、势力也大多集于此地。迁都北京可以摆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材料三以汉族建立的明代,在15世纪中叶,仍以北京为全国的行政军事中心。置与全国首位经济区(长江下游)的遥远距离于不顾,这是一个勇敢的创举。北京人与蒙古人、满族人只隔了一条近在咫尺的长城,军事上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因此近代政治地理学家多誉之为“有进取性的首都”。
——辛向阳、倪建中《首都中国》
(3)综上,你如何认识北京被誉为“有进取性的首都”。
材料一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地处边陲,与江南岭外相隔遥远,靠大运河转输就显得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流量和涨枯季节不同,特别是黄河的改道和屡有水灾发生,给运河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难。为此,从元代开始又从东边沿海开辟了新的海路。
元代的海路正式开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从崇明岛取海道直沽(天津)以达京师,这条海路从此就成为元代转输江南漕粮的主要运道,运粮数量每年达三百万石以上。当时走海路有着很大风险,粮船漂溺者,船坏米沉者,无岁不有。但这条海路的开辟却给中国古代交通迎来了新的开端,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运河似乎让它分担了自己的重任。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开辟海路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当时盘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境,给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胁。以南京为都城来应付蒙古势力卷土重来的产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之危险。而北京地处北方咽喉要地。迁都北京,实行“天子戍边”,既可以加强对蒙古的防御和抗击,又可以加强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亲信、势力也大多集于此地。迁都北京可以摆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材料三以汉族建立的明代,在15世纪中叶,仍以北京为全国的行政军事中心。置与全国首位经济区(长江下游)的遥远距离于不顾,这是一个勇敢的创举。北京人与蒙古人、满族人只隔了一条近在咫尺的长城,军事上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因此近代政治地理学家多誉之为“有进取性的首都”。
——辛向阳、倪建中《首都中国》
(3)综上,你如何认识北京被誉为“有进取性的首都”。
3.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浩瀚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适用于天上的星球,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使人们豁然;原来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着。这就动摇了经院哲学中将宇宙秩序归结为上帝安排的说法,神学必须再给科学划分出一大部分地盘。
——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清政府邮传部也感到十分振奋,……邮传部批准免费将车票分送各界,票上书明:“自九月十日起,至月底止,不拘何日,得免费乘车来回一次。”在此期间,自丰台至张家口,往来客商,无论从何处上车,一概免收车票,既运送货物,亦不取车价,以留为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
——《詹天佑传》
(2)“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指的是何事?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地震地质工作不仅可以圈定地发的危险区,为地震预报开辟道路。同时,还可以找出相对“稳定”的地区,即“安全岛”。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它是选择建设基地的开路性工作,应该走在基本建设的前面,这样就能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服务。在建设中我们就可以选择比较安全的地带或者遭到地震可能性最小的地区进行施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减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我看了一点外国资料,没有人走这条路。我有这样的信心,在对构造体系活动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这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虽然是根据有限的经验,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道路去摸清震中的分布,并探索它发展的趋势,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李四光全集》第七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四光是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的?在李四光看来地震预报有何意义?
材料四爱因斯坦说自己是:“一个离经判道的和好梦想的人”。对古典力学的怀疑,使他做出了新的发现。他又是一个谦虚的人,尽管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更多地关注一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曾在给一位自学成才的人的回信中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甚至在70岁时,他仍以批利的眼光看待自己。
——《历史选修4教师教学用书》
(4)根据材料四,指出爱因斯坦能够成为一位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具备怎样的品质?
材料一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适用于天上的星球,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使人们豁然;原来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着。这就动摇了经院哲学中将宇宙秩序归结为上帝安排的说法,神学必须再给科学划分出一大部分地盘。
——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清政府邮传部也感到十分振奋,……邮传部批准免费将车票分送各界,票上书明:“自九月十日起,至月底止,不拘何日,得免费乘车来回一次。”在此期间,自丰台至张家口,往来客商,无论从何处上车,一概免收车票,既运送货物,亦不取车价,以留为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
——《詹天佑传》
(2)“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指的是何事?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地震地质工作不仅可以圈定地发的危险区,为地震预报开辟道路。同时,还可以找出相对“稳定”的地区,即“安全岛”。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它是选择建设基地的开路性工作,应该走在基本建设的前面,这样就能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服务。在建设中我们就可以选择比较安全的地带或者遭到地震可能性最小的地区进行施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减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我看了一点外国资料,没有人走这条路。我有这样的信心,在对构造体系活动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这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虽然是根据有限的经验,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道路去摸清震中的分布,并探索它发展的趋势,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李四光全集》第七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四光是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的?在李四光看来地震预报有何意义?
材料四爱因斯坦说自己是:“一个离经判道的和好梦想的人”。对古典力学的怀疑,使他做出了新的发现。他又是一个谦虚的人,尽管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更多地关注一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曾在给一位自学成才的人的回信中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甚至在70岁时,他仍以批利的眼光看待自己。
——《历史选修4教师教学用书》
(4)根据材料四,指出爱因斯坦能够成为一位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具备怎样的品质?
2.单选题- (共8题)
4.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新丝路将成为美国主导的欧洲战后重建以来最大的经济外交计划”。二战后,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外交计划”
A.有利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 |
B.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
C.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
D.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
5.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
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
D.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
6.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1832年改革
A.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 B.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
C.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 D.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
7.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
B.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
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
8.
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A.老子和苏格拉底 |
B.孔子和柏拉图 |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
D.韩非和柏拉图 |
9.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
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
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
10.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