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
1941年11月26日,赫尔还交给日方一份《美日协定基本纲要》草案,此即“赫尔备忘录”。其要点是:为了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和解冻资产,特提出以下交换条件:日美两国同意遵守美国历来主张的各项原则,两国倡议一切与远东有关的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从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撤出一切陆海空军和警察力量;日本撤销对汪精卫政府和“伪满洲国”的承认。
——据吴景平赵哲:评《美国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态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态度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赫尔备忘录”表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其产生的后果。
材料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
1941年11月26日,赫尔还交给日方一份《美日协定基本纲要》草案,此即“赫尔备忘录”。其要点是:为了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和解冻资产,特提出以下交换条件:日美两国同意遵守美国历来主张的各项原则,两国倡议一切与远东有关的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从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撤出一切陆海空军和警察力量;日本撤销对汪精卫政府和“伪满洲国”的承认。
——据吴景平赵哲:评《美国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态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态度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赫尔备忘录”表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其产生的后果。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最早洞悉到英国正在发生工业革命的深远意义。在建国初期,他向国会呈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论证了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国家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措施。这一报告体现了汉密尔顿欲使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的强烈愿望。可惜报告没有被国会采纳,因为当时美国还没有感受到发展制造业的紧迫性。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这个报告成为美国人热切研究的文件。可以说,汉密尔顿是美国建国初期的资本主义代言人。
——摘编自罗恩·切尔诺夫《汉密尔顿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密尔顿提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
材料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最早洞悉到英国正在发生工业革命的深远意义。在建国初期,他向国会呈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论证了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国家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措施。这一报告体现了汉密尔顿欲使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的强烈愿望。可惜报告没有被国会采纳,因为当时美国还没有感受到发展制造业的紧迫性。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这个报告成为美国人热切研究的文件。可以说,汉密尔顿是美国建国初期的资本主义代言人。
——摘编自罗恩·切尔诺夫《汉密尔顿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密尔顿提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韩愈曾针对佛教的兴盛上表宪宗(805—820)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对封建统治有害而无益。他着重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于是他断然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并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主张“禁佛”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简述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材料一韩愈曾针对佛教的兴盛上表宪宗(805—820)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对封建统治有害而无益。他着重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于是他断然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并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韩愈《论佛骨表》(818年)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从会昌二年(842年)开始渐进地进行毁佛,在会昌五年(845年)达到高潮,于会昌六年(846年)武宗死后终止。世称“会昌法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主张“禁佛”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简述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6题)
6.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9条规定:“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10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以上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
A.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害他人利益 |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
C.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 | D.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
B.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
C.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
D.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
8.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
B.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9.
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A.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 |
B.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 |
C.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 |
D.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 |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
A.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 |
B.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C.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 |
D.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