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355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洲,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近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强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生绘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思维导图

运用所学知识,对该图所示内容提出两项修改意见(包括增加、删除、替换、完善等),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每项修改意见中,观点理由两项)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末清初,明廷重臣洪承畴兵败被俘,初宁死守节,经清太宗反复劝降后降清。以下是对他的不同评价。
材料一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不可胜计。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变节)臣传一门。
——(清)《贰臣传表》乾隆上谕
材料二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管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民国)萧一山《清代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乾隆皇帝、萧一山对洪承畴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历史评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单选题(共19题)

4.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B.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C.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D.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2名。这一制度安排
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D.有利于提高国会的办事效率
6.
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夫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B.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C.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
7.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B.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C.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D.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8.
国民党参谋本部1937年3月定稿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曾明文规定:“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反映了国民党当时
A.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
B.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
C.应对全面抗战作出战略调整
D.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9.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港人治港”保证香港完全独立
10.
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A.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B.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D.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11.
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周里,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A. 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 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 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 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12.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雍正五年(1727年),清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
A.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逐步开明
B.主佃之间的依附关系松弛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13.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4.
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
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完全依赖政府支持
D.自由市场机制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15.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时期
总额
借款占比
清政府
18亿银元
赔款61%;实业28.7%
北洋政府
15.56银元
军政64.4%;实业、教育35.5%
国民政府
28亿银元
军政96.77%;实业、教育8.26%
 
A.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主体B.列强加大对华的商品输出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机遇D.近代经济对外资依赖加强
16.
柏拉图指出:遵守习惯和法律是掌权者的首要职责;习惯和传统法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真知识,尊重法律。他还提出要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这说明柏拉图
A.寻求城邦管理的有序性
B.认为法律源自生活习惯
C.最早提出权力制衡理论
D.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
17.
左宗棠说:“由于专心做科名之学者多,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他还说:“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这表明左宗棠主张
A.废除科举培养实用人才
B.学习西方技术弥补不足
C.东西方文明应互相借鉴
D.否定传统的义理价值观
18.
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
D.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19.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应由培养“人上人”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并说“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说,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陶行知提倡的新教育旨在
A.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B.发展公平公正的国民教育
C.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平等性和实用性
D.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0.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思想的精髓是
A.坚持群众路线B.重视经济建设
C.强调实事求是D.开展武装斗争
21.
***“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人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22.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B.公元前6世纪初罗马共和国建立
C.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D.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全面抗战开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