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引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清晰地指明了路线。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立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引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清晰地指明了路线。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立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两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1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8世纪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恩施茶叶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产生的背景。
材料一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两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1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8世纪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罗伯特·福瑞首沈将中国茶盗取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72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877年,维尔·大卫发明了墙炒机;19世纪来,印度实现制茶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另外,美国规定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而进口中国茶需缴纳35%的关税。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三表5年份 | 1953 | 1976 | 1985 | 2002 |
茶叶产量(吨) | 1287 | 1786 | 3600 | 16178 |
茶叶产值(万元) | 123.55 | 285.76 | 1029.7 | 27955 |
种植面积(万亩) | 12.54 | 14 | 21.48 | 40 |
——摘编自章红《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恩施茶叶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产生的背景。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结束(1815年)以来,200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100年的。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
——黄钟《帝国崛起病》
阅读材料,自行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3.单选题- (共15题)
4.
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指出“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主旨类似的是
A.“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 B.“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 |
C.“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 D.“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
5.
1791年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在英国出版,书中提到:“主权作为一种权利只能属于国民,……‘光荣菜命’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时的人民行使了这个权利,推翻了一个暴君。……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都不是好政府,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摈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下列解释与材料主旨不符的是
A.作者提倡建立代议制共和国 | B.光荣革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
C.政府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 | D.作者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
6.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
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
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
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
7.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A. 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 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A. 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 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8.
下表各项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①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确立了新型的国家架构 |
② |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③ |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
④ | 1982年宪法的颁布 | 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9.
图1是一幅名为《毕竟,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漫画,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最有可能是


A.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急欲改善中美关系 |
B.1972年,日本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刺激微,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
C.20世纪80年代,苏联为缓和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境地,希望改善中苏关系 |
D.1950年,新中国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而与苏联结盟 |
10.
1994年2月25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欧安会上说,“冷战”并没有结束,欧洲面临着陷入“冷和平”的危险,从而使“冷和平”一说受到世人瞩目。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冷和平”,那么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B.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C.美俄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直接冲突 |
D.“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11.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形成于西周时期 |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
12.
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
A.土地交易频繁 | B.土地私有制确立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政府不抑土地兼并 |
13.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 | 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
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刷增加 |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
14.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即“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罗马帝国的建立推动了万民法的诞生 |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
C.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D.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
15.
1874 年李鸿章指出:“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征收厘金 | C.兴办民用企业 | D.向外国银行借款 |
16.
表2是抗战时后方工矿业发展的状况
表2
下列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实业救国思想和战争需求的刺激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 工业生产被官僚资本垄断 D. 日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表2
| 年份 | 合计 |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
设厂总数 | 63 | 209 | 419 | 517 | 866 | 1138 | 1049 | 4261 |
国营厂数 | 3 | 27 | 73 | 111 | 128 | 61 | 72 | 475 |
民营厂数 | 60 | 182 | 346 | 406 | 738 | 1077 | 977 | 3786 |
下列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实业救国思想和战争需求的刺激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 工业生产被官僚资本垄断 D. 日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7.
表4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
表4
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表4
年份 | 1978 | 1980 | 1985 | 1990 | 2001 |
总收入 | 152 | 216.2 | 547.3 | 990 | 2366 |
纯收入 | 133.6 | 191.3 | 397.6 | 686.3 | 1856.7 |
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
C.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 D.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