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311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8O年前的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最终赢得胜利。有的学者把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归纳成以下公式:中国抗战胜利=国共合作+苏联出兵+美国原子弹。
运用中国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众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文艺复兴晚期的思想家们对于人权的思考和探讨的观点并不十分一致,但是相对于文艺复兴前期来说,还是前进了一大步。他们对于人性的解放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发现和存在而是发现了人的能力,智慧和聪明才智,相信人可以同命运抗争;可以争取自己的权利;可以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甚至可以参与到政治领域中去。不仅如此,这个时期由于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努力,人们把对产权也看成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摘编自何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权思想探析》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等人将人权标志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之上,将近代民主思潮引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的宣传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为蓝本的。同时,这种人权思想建立在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之上,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权状况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和揭示,对改善人权状况如妇女解放的途径也未作过多的探讨。随着时局的发展和“劳工神圣”这一新启蒙口号的日渐流行,人权思想有了新的内涵。有了向更广层次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张代春《试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人权思想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权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对期中国人权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权思想对民主革命的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罗伯特·赫德
英国政治家。赫德19岁来华,实际控制海关总税务司48年(1861—1908年)。在华期间,他大致向清政府提过不下十个改革方案。在1865年的《局外旁观论》中,赫德建议清政府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精练海陆军、派遣驻外使节、兴办工业等,客观上打破了清政府内部讳言洋务、万马齐喑的局面,影响和诱导了清政府在军事、外交领域的变革。赫德担任总税务司后,陆续制定了例如各关征免洋商船钞章程、管理华商轮船章程等管理章程,并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近代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关产登记制度等。这些做法带有便利西方侵略者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半殖民地色彩,但也规范了管理,使海关机器在进行相关运作时,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赫德还先后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事管理制度、办法和理念,建立起近代中国海关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如:强调考试任用、重视学历;专业分工、职业分类细密、各司其职;实行考绩报告制度;高薪养廉等。
——摘编自《试论赫德在中国近代海关的廉政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赫德的评价。

2.单选题(共5题)

4.
“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5.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在“一大片”方针指导下,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同时,也对美国、苏联的盟国和与其接近的国家,或定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凶”,或视作“修正主义的伙伴”、:赫鲁晓夫的走狗”,推行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外交路线。有学者称之为“黑屋外交”。在当时,这种外交政策推行的一个结果
A.加剧了冷战的紧张程度B.恶化了自身的处境和形象
C.有助于计划经济的实施D.否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7.
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449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垄断资本的膨胀
D.资本输出的带动
8.
齐如山(1875—1962)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新式学堂招生难B.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
C.官办学校待遇好D.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