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王韬《弛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材料三 夸弛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邦宁,虽久不变。
——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
材料一
时间 | 王韬的主要活动 |
1849年 |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
1862年 |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往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
1867年 |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
1874年 |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
1879年 |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
1886年 |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
1894年 |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王韬《弛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材料三 夸弛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邦宁,虽久不变。
——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2.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材料中所说的“觉醒开始”的具体表现是
A.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
B.维新派政治改良潮流的兴起 |
C.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
D.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
3.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学习西方的技术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倡西学、兴民权 |
4.
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
A.组织编著《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 |
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 |
C.编制《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 |
D.提出了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5.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6.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
7.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直接资料是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C.《中外纪闻》 | D.《庶民的胜利》 |
9.
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该著述是
A.《海国图志》 |
B.《孔子改制考》 |
C.《变法通议》 |
D.《天演论》 |
10.
青年胡嗣穈在某书中看到“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话,想到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此后便将“适之”作为自己的表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胡嗣穈改名主要归因于
A.魏源《海国图志》的启迪 |
B.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的影响 |
C.严复翻译的进化论的影响 |
D.孙中山民主革命的鼓噪 |
11.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要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段的核心是( )
A.致富才能自强 |
B.发展工商业是致富强国的必要条件 |
C.办学才能振兴工商业,达到致富自强的目的 |
D.改良政治,是致富强国的根本保证 |
12.
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
13.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
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对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B.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
15.
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
17.
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 B.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
C.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 D.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18.
“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材料主张
A.兴办洋务 | B.实业救国 | C.实行“商战” | D.学习西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