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为克服这些弊端,梭伦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的进步作用和后世“民主制度的反对者也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为克服这些弊端,梭伦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的进步作用和后世“民主制度的反对者也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
1787年宪法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和制度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
——摘自《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谢尔曼)提出了成为“伟大的妥协”的方法:众议院基于人口,参议院按照各州平等的原则。麦迪逊非常懊悔这个妥协,他认为这违反了共和政府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平等。富兰克林也反对这种妥协。只是当他们意识到,这是挽救邦联的唯一出路时,他们毅然接受了。
现在奇怪的是,一旦感觉他们自身被一个联邦参议院所保护,许多小州代表开始支持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三制宪和批准宪法的过程是一个利益讨价还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美利坚民族的政治原则和理念进行讨论和检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平时抽象的概念——包括共和政体、人民主权、有限制的政府、公民权利、自由与平等——因与实际政治机制相联系而被普及化了、大众化了、日常生活化了。它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抽象理论,而是日常的政治实践。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麦迪逊所评论的政治体制及其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会议员的选举办法和这一“伟大的妥协”被接受的主要原因,说明“妥协”协调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哪一对矛盾及其对美国政治体制的重要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联邦宪法将“人民主权”和“有限制的政府”理念化为“日常的政治实践”的理解,宪法在当时有没有真正实现“公民权利”的“大众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联邦宪法的制定,谈谈你对妥协的理解。
材料一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
——摘自《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谢尔曼)提出了成为“伟大的妥协”的方法:众议院基于人口,参议院按照各州平等的原则。麦迪逊非常懊悔这个妥协,他认为这违反了共和政府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平等。富兰克林也反对这种妥协。只是当他们意识到,这是挽救邦联的唯一出路时,他们毅然接受了。
现在奇怪的是,一旦感觉他们自身被一个联邦参议院所保护,许多小州代表开始支持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三制宪和批准宪法的过程是一个利益讨价还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美利坚民族的政治原则和理念进行讨论和检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平时抽象的概念——包括共和政体、人民主权、有限制的政府、公民权利、自由与平等——因与实际政治机制相联系而被普及化了、大众化了、日常生活化了。它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抽象理论,而是日常的政治实践。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麦迪逊所评论的政治体制及其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会议员的选举办法和这一“伟大的妥协”被接受的主要原因,说明“妥协”协调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哪一对矛盾及其对美国政治体制的重要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联邦宪法将“人民主权”和“有限制的政府”理念化为“日常的政治实践”的理解,宪法在当时有没有真正实现“公民权利”的“大众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联邦宪法的制定,谈谈你对妥协的理解。
3.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拿破仑在位期间,法国政体有何变化?其本质是否变更?
(3)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二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材料一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拿破仑在位期间,法国政体有何变化?其本质是否变更?
(3)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二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4.
清朝统一台湾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台湾归统”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列出实现“台湾归统”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治理台湾的重要措施及其政治意图。
(3)据上述材料,概述统一台湾对加强两岸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台湾归统”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列出实现“台湾归统”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治理台湾的重要措施及其政治意图。
(3)据上述材料,概述统一台湾对加强两岸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 (共11题)
5.
“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而一旦公民在这些机构中占有优势,就会改变过去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人民也就成了国家的主人。”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A.便于普通公民参政 |
B.铲除旧氏族贵族特权 |
C.扩大雅典公民基础 |
D.使雅典居民摆脱贫困 |
7.
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罗马法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A.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
B.重视维护贵族利益 |
C.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
D.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
8.
(题文)意大利历史学家格罗索曾指出“《十二铜表法》的形成……恰恰应当归功于一定的历史要求,这种要求从外部对法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他所说的外部推动指的是
A.公民与自由民之间的斗争 |
B.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斗争 |
C.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 |
D.罗马居民与外邦人之间的斗争 |
9.
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称“光荣革命”是英国最后一次革命;我国史学家钱乘旦指出,“光荣革命”之后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和前进。造成两位史学家所述现象的原因是“光荣革命”确立了
A.三权分立 |
B.虚位君主 |
C.议会权力至上 |
D.责任内阁制 |
10.
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这造成了该国在随后短短30年间完成了经济起飞,但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却带来了无穷灾难。史学家钱乘旦所论述的国家是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德国 |
12.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 意见二 | 最终方案 |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 |
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
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
C.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
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
13.
“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 |
B.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
C.《权利法案》的颁布 |
D.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
14.
鸦片战争期间,琦善奏报:“连日详查该夷进兵情形,向共知其仅长于水战,今讵料其并设有陆兵”;“至其陆战之兵,技艺原不甚矫捷,而器械则甚属淫巧。”琦善的奏报
A.促使清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
B.表达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
C.直接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 |
D.隐含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