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梁漱溟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革命只有外来原因没有内在原因”。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后又扩大到菏泽等三个专区。“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学校是乡和村级的行政实体),大多数校长校董由当地豪绅担任;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实际上是建立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特点并予以简评。
材料 1928年,梁漱溟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革命只有外来原因没有内在原因”。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后又扩大到菏泽等三个专区。“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学校是乡和村级的行政实体),大多数校长校董由当地豪绅担任;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实际上是建立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特点并予以简评。
2.单选题- (共8题)
2.
有学者认为,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制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
A.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
B.绘制了西方政体蓝图 |
C.遵循契约精神的规则 |
D.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
3.
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 |
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C.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 |
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4.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湾地区所依赖的国际贸易结构主要是和甲、乙两国进行三角贸易。20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对甲国出口农产品,进口硫酸盐等原料和消费品,由乙国进口援助物资。20世纪70年代,由甲国进口电子原料、零件等的数量大为增加,在台湾地区加工后以乙国为主要市场。在此结构中,台湾地区对甲国贸易逆差,对乙国贸易顺差。甲、乙两国分别是
A.日本、美国 |
B.菲律宾、美国 |
C.美国、日本 |
D.日本、新加坡 |
5.
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 |
B.知识分子与商人都要“正心诚意” |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
D.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 |
6.
《申报》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但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广泛认同 |
C.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 |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
7.
邓小平高度赞赏并肯定了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新话”。这里的“新话”主要指中央较好地诠释了
A.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
B.市场经济如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
C.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如何协调 |
D.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关系 |
8.
有学者认为,达·芬奇通常被归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却不完全与一般认为的文艺复兴特色吻合。这位学者接着引用达·芬奇的话:“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大自然的继子,而不是亲生子,所有好的作者都应以大自然为母亲。”这位学者意在说明达·芬奇
A.善用比拟和譬喻,论述的方法独树一帜 |
B.主张研究古籍才为首要,探索自然为次 |
C.强调从大自然学习,不以师法古人为先 |
D.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表现出独特宇宙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