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陆上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有:两汉、隋唐、元。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徘徊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于隋唐时期,兴于隋唐时期,盔于宋元时期,明朝初年达到顶峰,明中叶至清代而衰落。
依托材料,寻找一个角度,提出观点,并结合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立意新颖,观点合理,史论结合)

陆上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有:两汉、隋唐、元。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徘徊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于隋唐时期,兴于隋唐时期,盔于宋元时期,明朝初年达到顶峰,明中叶至清代而衰落。
依托材料,寻找一个角度,提出观点,并结合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立意新颖,观点合理,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欠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材料二为服务于政府开支和保护幼稚工业,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极力主张高关税,这一政策得到长期推行。1930年《斯穆特——霍利法》将保护主义发展到极端:将应税品的平均关税率提高到55.3%,美国政府收到了34个国家的正式抗议。1932年罗斯福上台,为自由贸易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经过贸易自由主义者与保护主义者的激烈较量,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出台,美国在关税的谈判、关税水平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该法授权总统与外国进行双边关税减让谈判时,可将关税升高或者降低到50%。且通过谈判。关税可以不断地降低。这就改变了美国关税具有不可谈判性的单边主义特点,导致了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二战结束后,他们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自由贸易主张,最后导致1947年《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摘编自孙天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轨透变迁研究(1776—1940)》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体会中美关税政策的渊整,谈谈你对国家关税政策的认识。
材料一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欠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材料二为服务于政府开支和保护幼稚工业,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极力主张高关税,这一政策得到长期推行。1930年《斯穆特——霍利法》将保护主义发展到极端:将应税品的平均关税率提高到55.3%,美国政府收到了34个国家的正式抗议。1932年罗斯福上台,为自由贸易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经过贸易自由主义者与保护主义者的激烈较量,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出台,美国在关税的谈判、关税水平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该法授权总统与外国进行双边关税减让谈判时,可将关税升高或者降低到50%。且通过谈判。关税可以不断地降低。这就改变了美国关税具有不可谈判性的单边主义特点,导致了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二战结束后,他们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自由贸易主张,最后导致1947年《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摘编自孙天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轨透变迁研究(1776—1940)》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体会中美关税政策的渊整,谈谈你对国家关税政策的认识。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林长民(1876—1925)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投身宪政运动。他希望通过从政,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立宪政治。辛亥革命后,林长民参与了《临对约法》的制定。作为进步党的骨干成员,他反对国氏党的彻底革命,主张引导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走向宪政民主体制,直至袁世凯称帝,其幻想才最终破灭。
张勋复辟,林长民站在段祺端一方支持讨逆,成为再造共和的功勋。一战后,林长民受命参加巴黎和会,并率先在国内报纸批露日本企图,是“火烧赵家楼”的真正点火人。后来,林被推举为国完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他试图草拟一部体现自己民生思想的宪法,但宪法草案还未起草完毕,林长民又被迫避乱远赴奉天相助郭松龄起兵反张作霖,不幸遭流弹击中而亡。
梁启超所提所题写的挽联颇为精妙地概括了林长民的一生:“天所废,孰能头,‘十年补茸艰难。直愚公移山已;均是死,容何择,一朝感激又气.竞舍身饲虎之。”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长民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年补茸艰难”的原因。
材料林长民(1876—1925)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投身宪政运动。他希望通过从政,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立宪政治。辛亥革命后,林长民参与了《临对约法》的制定。作为进步党的骨干成员,他反对国氏党的彻底革命,主张引导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走向宪政民主体制,直至袁世凯称帝,其幻想才最终破灭。
张勋复辟,林长民站在段祺端一方支持讨逆,成为再造共和的功勋。一战后,林长民受命参加巴黎和会,并率先在国内报纸批露日本企图,是“火烧赵家楼”的真正点火人。后来,林被推举为国完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他试图草拟一部体现自己民生思想的宪法,但宪法草案还未起草完毕,林长民又被迫避乱远赴奉天相助郭松龄起兵反张作霖,不幸遭流弹击中而亡。
梁启超所提所题写的挽联颇为精妙地概括了林长民的一生:“天所废,孰能头,‘十年补茸艰难。直愚公移山已;均是死,容何择,一朝感激又气.竞舍身饲虎之。”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长民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年补茸艰难”的原因。
2.单选题- (共7题)
4.
罗马共和时代(纪元前91年—88年)意大利诸邦,皆欲得市民权如罗马,罗马不许,时多柔凑士(Drusus)为监督,议法三章……第三日平民权,与意大利诸邦以公权。各邦人民,语言宗教,与罗马国人同,罗马开疆,彼等有大勋劳,今则不以为功,反鄙视之,同盟甚怨,屡求市民权……纪元前91年意大利诸邦,皆得享市民权。这表明
A.罗马国家建立伊始就依法治国 |
B.民族平等斗争推动罗马法发展 |
C.罗马共和国不断向外邦人妥协 |
D.帝国疆域的扩大催生了万民法 |
5.
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A.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
B.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
C.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
D.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
6.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随后制定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及地主减租减息政策;1947年,中共要求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D.适应了民主革命新形势的需要 |
7.
下表(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单位:两)。据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商办新式企业


A.旨在改善国内的民生 | B.面粉业和纺织业地位突出 |
C.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 D.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
8.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
9.
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度为0.78%。1923—1926年问,《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A.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
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
C.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 |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