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洲的巅峰。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莎士比亚当时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材料二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现实……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广大普通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俾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
——均摘编自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洲的巅峰。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莎士比亚当时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材料二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现实……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广大普通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俾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
——均摘编自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柳永可以说是一个文学的革命者,他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当然,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一类题材在很多阶级之间都有了很大的接受度。柳永长期浪迹社会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悲叹自己的遭遇,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了对其他人群的同情之中。《雨霖铃》中所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在“别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当时连市井村妇差不多都会吟唱柳词。
——摘编自文章《北大国学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永词的特色,并分析这一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柳永可以说是一个文学的革命者,他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当然,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一类题材在很多阶级之间都有了很大的接受度。柳永长期浪迹社会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悲叹自己的遭遇,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了对其他人群的同情之中。《雨霖铃》中所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在“别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当时连市井村妇差不多都会吟唱柳词。
——摘编自文章《北大国学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永词的特色,并分析这一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16题)
3.
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
4.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
5.
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
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
C.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
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
6.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
B.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
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
D.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
7.
楚辞产生受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这表明
A.楚辞融浪漫与现实主义风格于一体 |
B.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
C.楚辞带有文化融合痕迹 |
D.儒家文化是楚辞的核心文化内涵 |
8.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了
A.苏轼关心百姓疾苦 |
B.《三国演义》盛行当时 |
C.宋代市井生活丰富 |
D.尊刘贬曹观念深人民心 |
9.
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 |
B.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 |
C.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 |
D.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 |
10.
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这部古典小说是
A.《水浒传》 |
B.《红楼梦》 |
C.《聊斋志异》 |
D.《儒林外史》 |
11.
“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A.《离骚》 |
B.《子虚赋》 |
C.《窦娥冤》 |
D.《水浒传》 |
12.
中国古典文学极具时代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艺术感染力很强,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
B.楚辞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句式以四言为主,更适于表现丰富情感 |
C.杜甫的诗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
D.南宋的词增添了慷慨悲壮、低迷伤感的情绪,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
13.
白蛇传的故事由来已久,又几经演变。从故事主人公身份上看,在唐宋传奇、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就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拟话本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这主要反映了
A.白蛇传故事的广泛传播 |
B.文化专制的强化 |
C.官本位思想的深入发展 |
D.市民阶层的崛起 |
14.
2017《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①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A.①②④③ |
B.④①②③ |
C.③②①④ |
D.①④③② |
15.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曾经在不同时代各领风骚。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
B.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
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
D.民族融合逐渐加深 |
17.
杂剧在元代极为隆盛,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有200人,他们多为社会地位低下的文人、演员等,观众更是遍及各个社会阶层。据此可知,元杂剧的兴盛
A.说明文学进一步走向了民间 |
B.宣告戏剧成为中国文学主流 |
C.得益于广大下层人民的倡导 |
D.推动了元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