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
材料
| 经济领域 | 政治领域 | 思想文化领域 |
19世纪 | 欧洲: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 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3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 欧洲: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 欧洲: 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l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论自由》。 中国: 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
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生贫寒,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宋仁宗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狄青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以《左氏春秋》授之。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惠州团练使等职。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平定了南方侬智高的叛乱。宋仁宗先后摧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
——据《宋史•狄青传》
材料二 狄青在枢密院任职的四年间,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后来狄青被贬到陈州,不久即郁闷而死。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
——据张春晓《从接受反差到形象神化
——试论狄青形象的文学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以后狄青形象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
材料一 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生贫寒,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宋仁宗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狄青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以《左氏春秋》授之。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惠州团练使等职。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平定了南方侬智高的叛乱。宋仁宗先后摧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
——据《宋史•狄青传》
材料二 狄青在枢密院任职的四年间,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后来狄青被贬到陈州,不久即郁闷而死。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
——据张春晓《从接受反差到形象神化
——试论狄青形象的文学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以后狄青形象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
3.单选题- (共15题)
4.
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
D.内阁权力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 |
5.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6.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
7.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当时这一规定旨在
A.动员一切力量反将抗日 |
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实力 |
C.加强各阶层的抗日联合 |
D.铲除根据地的不稳定因素 |
8.
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贞观十三年(639年) | 天宝十二年(753年) | ||||
地区 | 户数 | 占总数之百分比(%) | 地区 | 户数 | 占总数之百分比(%) |
北方道 | 1370569 | 45.1 | 北方道 | 4922183 | 55.0 |
南方道 | 1671302 | 54.9 | 南方道 | 4051451 | 45.0 |
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
9.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
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
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
11.
阅读表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表2: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 1870 | 1896—1900 | 1913 |
比例 | 78% | 74% | 72% |
表2: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 B.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
C.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
13.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
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
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 |
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
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 |
14.
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
A.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
B.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 |
C.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
D.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
15.
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
17.
(题文)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
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
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 |
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