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擅自征税;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不得剥夺议员的立法权等。
材料二 美国学者罗威尔指出:“……国王会同两院组成议会,同掌立法权,每项议案须经两院和国王认同方可生效。在讨论重大决策时,国王的旨意常常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1701年,英国财政大臣戈多尔芬被女王罢免。女王在命令他离职的信中写道:“由于你对我的种种不敬,……使我难以将你继续留用。”
材料三 1694年议会通过《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一个限制王权的常设机构。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继承;议会可以设立新君;非经议会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一切法律和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从而确立了司法的独立。1707年《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处领取薪俸,失去议员的资格。之后王权衰落加快。
材料四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她统治时期树立的很多准则,如:在党争中持中立态度、签署议会通过的法案及内阁的文件、任用议会中获多数的政党组阁等,成为以后各代国王遵循的准则。温斯顿·丘吉尔曾对她这样评价道:“她树立了君主制的典范”。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特点。结合英国的历史发展状况,探讨如何认识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材料一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擅自征税;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不得剥夺议员的立法权等。
材料二 美国学者罗威尔指出:“……国王会同两院组成议会,同掌立法权,每项议案须经两院和国王认同方可生效。在讨论重大决策时,国王的旨意常常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1701年,英国财政大臣戈多尔芬被女王罢免。女王在命令他离职的信中写道:“由于你对我的种种不敬,……使我难以将你继续留用。”
材料三 1694年议会通过《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一个限制王权的常设机构。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继承;议会可以设立新君;非经议会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一切法律和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从而确立了司法的独立。1707年《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处领取薪俸,失去议员的资格。之后王权衰落加快。
材料四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她统治时期树立的很多准则,如:在党争中持中立态度、签署议会通过的法案及内阁的文件、任用议会中获多数的政党组阁等,成为以后各代国王遵循的准则。温斯顿·丘吉尔曾对她这样评价道:“她树立了君主制的典范”。
——摘编自阎照样《英国虚君制的逐渐形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特点。结合英国的历史发展状况,探讨如何认识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出以下主张: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角度对所拟论点进行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并能结合时代的信息对提取的论点进行说明,史论结合。)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出以下主张: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角度对所拟论点进行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并能结合时代的信息对提取的论点进行说明,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蒲安臣,美国著名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国驻华公使,担任过清政府首任外交使节,被称为“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
1867年11月,蒲安臣即将离任回国,总理衙门为他举办饯行宴会,他表示“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国派伊为使相同。”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派团出使外国,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并对礼节问题感到十分为难。恭亲王奕建议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说明,由于中外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为难,用外国人为使臣,则概不为难”。这个意见随即被采纳。委派蒲安臣作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使团出访。出使期间,设计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面国旗,即黄龙旗,标志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同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笼络各国”的外交使命,得到了美英等国政府不借修约之机提更多要求、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承诺。其中与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以主权国家身份而不是战败国身份签订的对等条约。主要内容强调两国民众自由交往,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中美两国自此开始推行相互“合作政策”。
——摘编自威廉士:《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造使出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安臣成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对中国近代外交带来的变化及积极意义。
蒲安臣,美国著名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国驻华公使,担任过清政府首任外交使节,被称为“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
1867年11月,蒲安臣即将离任回国,总理衙门为他举办饯行宴会,他表示“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国派伊为使相同。”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派团出使外国,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并对礼节问题感到十分为难。恭亲王奕建议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说明,由于中外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为难,用外国人为使臣,则概不为难”。这个意见随即被采纳。委派蒲安臣作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使团出访。出使期间,设计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面国旗,即黄龙旗,标志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同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笼络各国”的外交使命,得到了美英等国政府不借修约之机提更多要求、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承诺。其中与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以主权国家身份而不是战败国身份签订的对等条约。主要内容强调两国民众自由交往,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中美两国自此开始推行相互“合作政策”。
——摘编自威廉士:《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造使出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安臣成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对中国近代外交带来的变化及积极意义。
2.单选题- (共7题)
4.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共有四卷,第一卷规范人的行为;第二、三卷是关于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占篇幅最大;第四卷对契约和诉讼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规范人的行为说明法律的严苛 |
B.物法占篇幅最大体现了其核心是维护私有财产 |
C.详细规定“契约和诉讼程序”保证了法律结果的公正性 |
D.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
5.
制宪会议的大多数代表关心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既想建立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权力;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制定1787年宪法主要是为了
A.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
B.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 |
C.规范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 |
D.中央政府内部权力的制衡 |
7.
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政策是商人们精心设计,然后灌输给对经济事务一窍不通的统治者和政客,并用“重商主义”一词来使其制度化,突出其荒诞性和不公正性。由此判断亚当·斯密认为
A.重商主义政策需要辩证认识 |
B.重商主义政策已不合适宜 |
C.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无益的 |
D.重商主义政策只对商人有利 |
8.
1978年10月,中美洽谈合作的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英语词汇“jointventure”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反映了( )
A.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 | B.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
C.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 | D.美方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
9.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后失败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告诫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B.梁启超思想的西化 |
C.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
D.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