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一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己,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经济、政治方面角度分析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是什么?简要说明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己,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经济、政治方面角度分析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是什么?简要说明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2.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在“内向”“保守”和“非竞争性”方面的主要哪些表现?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了什么影响?
(4)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对政治民主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我们既然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立宪体制不愧为现代世界所产生的最稳定持久的政治结构。它经受了领土大扩张、对外战争、痛苦的内乱和国际关系的考验。……我将向国会要求对付危机的最后手段——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如同确实遭受外敌入侵时应该授予我的大权。——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在“内向”“保守”和“非竞争性”方面的主要哪些表现?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了什么影响?
(4)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对政治民主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93-191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进口 | 出口 | ||||||||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及建筑用品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合计 | 农 产 品 | 矿 产 品 | 手工 制品 | 机器 制品 | 合计 |
1893 | 0.6 | 7.8 | 13.0 | 78.6 | 100 | 15.6 | -- | 81.8 | 2.6 | 100 |
1910 | 1.5 | 16.1 | 17.0 | 65.4 | 100 | 39.1 | 0.7 | 41.4 | 18.8 | 100 |
1920 | 3.2 | 25.3 | 16.9 | 54.6 | 100 | 36.4 | 3.7 | 39.4 | 20.5 | 100 |
1930 | 3.7 | 23.2 | 17.3 | 55.8 | 100 | 45.1 | 4.6 | 30.6 | 19.7 | 100 |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93-191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2.单选题- (共12题)
4.
乔纳森·斯科特也持类似观点,他说:“用17世纪的话来说,它是一次‘( )’,因为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动荡后,它最终恢复并挽救了一息尚存的伊丽莎白时期的教会和国家制度。”( )
A.光荣革命 | B.工业革命 |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D.社会革命 |
5.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在政治实践中率先体现这一主张的国家是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6.
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省份 农会会员数 时间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江西 | 山东 | 直隶 | 河南 |
1926年6月 | 647,766 | 8144 | 38,150 | 4120 | 1153 | 284 | 1342 | 270,000 |
1927年6月 | 700,000 | 8144 | 4,517,140 | 2,502,600 | 382,617 | 284 | 360 | 245,500 |
A.南昌起义 | B.北伐战争 |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
7.
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
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
B.20世纪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 |
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
D.20世纪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
8.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9.
在政治对话和论述中加入诗词,这是中国一个从政的传统。以下这些诗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次会谈是()
A.1937年国共谈判 | B.1945年重庆谈判 |
C.1949年北平和谈 | 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
10.
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11.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表述指的是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方针(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另起炉灶”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2.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
13.
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大西近海一国”指西班牙 ②“大西近海一国”指葡萄牙③当时的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④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①“大西近海一国”指西班牙 ②“大西近海一国”指葡萄牙③当时的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④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14.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