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遂宁第四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235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商业繁荣是罗马帝国兴盛的基石。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商人得到了帝国政府的承认、保护和部分特权,如降低关税和简化税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他派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商人占取重要港口,外贸商队均有官方的武装部队保护。商人自由往来各地,而且在政府主导下为城市修建了城墙。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城专设机构供外来商人使用和居住。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对国内商人课以重税,使“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商人被定为贱民,不得进入仕途。此后,商业发展的空间已极小。
(1)据材料一,概括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与汉武帝时期商业发展的异同点。
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谈到人口增殖问题时指出:“中国人口总是不加多,外国人口总是日日加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1949年***指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我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人力是现实生产力,人多力量大。”从1949年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邓小平强调人口过多给经济、社会带来负效应。1982年,中央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失妇只生一个孩子”。201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6.6%,远超国际标准,故此中央政府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3)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人口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些政策提出的依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劳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流浪汉和盲人卖花女之间的“悲与喜”“笑与泪”。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独栽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摘编自盛瑞祥《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葛金芳在《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示要》一文中指出人类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就是人类的劳动手段,从开始的手工劳动,使用木石工具,然后变成铜器、铁器,再变成耕犁,然后变成联合收割机,演进到了机器生产。她将生产力演进方向设置为横轴,以手工劳动和机器生产为正负区间,将经济体制演进方向设置为纵轴,以封闭体制和开放体制为正负区间,分为四种经济形态。如图所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力与经济体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4题)

5.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A.君主B.议会C.内阁D.最高法院
6.
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B.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C.已抛弃天朝上国观念D.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
7.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8.
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合“臣民上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这从侧面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与公民意识培养并举
B.改革开放急需打破权力体制的束缚
C.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生活是自由的
D.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伴随专制集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