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章第2课 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 (测试)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227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朕所目见。故夙愿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材料三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迫严急,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原因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贞观之治有何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肤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华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订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网民“远方的云”在其电子空间中发表了对唐太宗的评价:“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反躬自省,一代名君。”
材料二***也曾说过:“领导干部归结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由此可见人才的选拔和利用在治理国家、兴盛事业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举例说一说自己对材料一中关于唐太宗评价的认识。
(2)***与李世民都善于发现使用干部。说一说李世民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对当时历史有何作用和影响?

2.单选题(共9题)

4.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5.
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A.慎用刑法
B.轻徭薄赋
C.完善科举
D.重视纳谏
6.
唐太宗曾多次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缓和水与舟的关系,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有
①推行均田制
②减轻赋税
③减轻刑罚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
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
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
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
8.
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9.
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
A.重用贤臣
B.励精图治
C.勤于政事
D.吸取隋亡的教训
10.
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11.
“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12.
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修筑驰道,统一文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