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材料一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材料四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根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材料四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根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
材料二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
——梁启超
材料三秦灭六国时……下了“逐客令”。当时的客卿李斯上陈《谏逐客书》,历数秦穆公以来客卿对秦国的贡献……秦王接受李斯的陈词,取消逐客令。
——历史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秦的统一有何意义?
(3)材料三体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
材料二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
——梁启超
材料三秦灭六国时……下了“逐客令”。当时的客卿李斯上陈《谏逐客书》,历数秦穆公以来客卿对秦国的贡献……秦王接受李斯的陈词,取消逐客令。
——历史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秦的统一有何意义?
(3)材料三体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4题)
3.
历史课上,学生根据《剑桥中国秦汉史》中的一段话:“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对秦朝道路系统在当时的作用进行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
B.加强了秦朝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 |
C.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交流 |
D.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
4.
为了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秦王嬴政在亲政后采取的重要措施有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能之士
②起用商鞅实行变法
③实施先灭弱韩,再除两翼,最后灭齐的战略
④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能之士
②起用商鞅实行变法
③实施先灭弱韩,再除两翼,最后灭齐的战略
④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①③ |
D.①③④ |
5.
王夫之在论及郡县制时说:“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这里谈到郡县制的作用是
A.导致皇权高度集中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C.利于安抚平民百姓 |
D.优化了统治队伍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