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到目前为止,有关近代中国摆脱条约束缚历程的诠释典范,是强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革命外交史观。“革命史”将是否主张无条件“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爱国主义和反革命、好和坏的分水岭;着重于是谁最早提出并坚持“废约”,歌颂不与列强妥协的革命精神,批评主张“修约”者为卖国。因而,迄今中国外交史偏重于依赖民意的对外抗争历程,贬抑依循国际惯例的正常交涉。然而,在致力于融入国际主流秩序的今日,实应重新检视的一面。
——摘编自唐启华《论“情势变迁原则"在中国外交史的运用》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到目前为止,有关近代中国摆脱条约束缚历程的诠释典范,是强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革命外交史观。“革命史”将是否主张无条件“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爱国主义和反革命、好和坏的分水岭;着重于是谁最早提出并坚持“废约”,歌颂不与列强妥协的革命精神,批评主张“修约”者为卖国。因而,迄今中国外交史偏重于依赖民意的对外抗争历程,贬抑依循国际惯例的正常交涉。然而,在致力于融入国际主流秩序的今日,实应重新检视的一面。
——摘编自唐启华《论“情势变迁原则"在中国外交史的运用》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3.
材料一: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一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间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沉湘流域。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楚都郑(今湖北江陵)被秦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诗篇,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屈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原因。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诗篇,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屈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原因。
3.单选题- (共16题)
4.
(题文)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写道:“我们的国家并非无条件地赋予我们生命与成长……为我们提供一处庇护所让我们享受安逸……它保留着权利,占用我们忠诚、才能和智慧中最大、最多的部分为它所用。”这说明西塞罗强调
A.国家应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
B.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源泉 |
C.自然法促进平等观念的形成 |
D.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观念 |
5.
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如果你给于(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人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此建议的目的是
A.剥夺国王的行政权 |
B.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 |
C.重新分配议会席位 |
D.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 |
6.
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A.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
B.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
C.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
D.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
7.
蒋介石在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
A.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
B.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C.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
D.中共战略反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
8.
1953到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010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各省、各白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这种变化说明了
A.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
B.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 |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9.
1948年,法国外交部提出“要想避免德国再次走上最终危及欧洲大陆安全的单独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把这个国家牢牢地与一个上述概念所表述的国家集团拴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判断,法国对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促进法德和解 |
B.压制和避免德国崛起 |
C.实现欧洲一体化 |
D.消除美苏冷战的威胁 |
10.
1951年,美国众议院“反美国活动调查委员会”公布了三百多名好莱坞人士名单,其中有些人只是政治立场模糊而已,但他们却因此被迫退出影坛。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冷战政策和麦卡锡主义的泛滥 |
B.石油危机造成美国经济的萧条 |
C.二战灾难促进和平思潮的兴起 |
D.古巴导弹危机成胁关国的安全 |
11.
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但明清时期却出现了“自发性移民”,即移民现象的山现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空间。这一移民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
B.政府的赋税改革使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
C.人口的逐渐增加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
D.土地兼并的严重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
12.
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了,而已成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换的经济活动了,并且出现了拥有相当数量和实力的手工业主、工人和商贾集团,他们的存在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理应给予新的定位。这表明
A.重商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 |
C.工商皆本观念出现有其必然性 |
D.封建社会逐步实现了四民平等 |
13.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其”。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这一举措
A.解决了军事工业遇到的困境 |
B.摆脱了列强对煤铁业的控制 |
C.促进了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 |
D.强化政府对近代工业的管理 |
14.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
15.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
16.
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术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
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
17.
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
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
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
18.
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
B.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
C.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
D.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