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能力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218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新中国年夜饭变化的一个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入物评说)
材料 先秦秦汉时期舜帝形象经历由单一到多元、多元到统一并逐渐丰富的过程Q《尚书》将舜塑造为一个善于治国、勤政爱民的帝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们各成一家之言,舜帝被诸子们“装扮”成了不同的样子。司马迁对百家杂语加以改正、取舍以统一诸子说法,使舜帝形象在《史记》中得到统一与定型,《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后世有关于舜帝的系列传说故事,例如“克谐以孝、以德报怨",展示了舜为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极大度地对待父母兄弟;“象以典刑、流宥五刑",说明舜帝执法严正,天下人因此心悦诚服;“以德感化三苗"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南方氏族部落”以德化之”,在他宽容的精神感化下,他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即互相退让田地的边界。
关于舜的传说和记栽逐渐衍生出帝舜文化,其影响甚为深远。

——摘编自《先秦秦汉舜帝形象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秦汉时期舜帝形象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舜文化的历史价值。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3.单选题(共8题)

4.
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B.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C.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D.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5.
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A.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6.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反映出人民群众作用的
A.历史创造性
B.历史继承性
C.历史制约性
D.历史决定性
7.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8.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西体'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入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实际却很难如愿。”材料旨在强调“中体西用”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政治保守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9.
193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这一政策
A.重建了金融秩序
B.导致了通货膨胀
C.打击了民族工业
D.加速了白银外流
10.
1958年,《中华入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到2016年各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见
A.建立二元户籍制度有利千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C.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主的广泛性
D.二元户籍制度的消失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变革
11.
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A.强调神的伟大价值B.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
C.属于自然哲学范畴D.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