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2018届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217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0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大清王朝》
问题: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
(4)概述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及所起到的作用。

2.单选题(共22题)

2.
康熙“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以下能体现上述材料观点的有
①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崇尚儒家文化、恢复科举
③尊重喇嘛教
④多伦会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3.
唐太宗在其六十大寿上劝告官员:“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对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A.意思是为官者要做到无功不受禄,取本分之财,不贪不沾
B.提醒官员要谨言慎行、克己清廉
C.这是唐太宗告诫为官者修身克己的做人之道
D.反映了唐太宗希望官员认识到为官是富贵之源
4.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康熙帝的这首诗写在()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B.平定“三藩叛乱”之时
C.收复雅克萨之时D.收复台湾之时
5.
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脍炙人口,流传极广。歌中以康熙帝的口吻唱道:“……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假如康熙帝的统治再延续下去,那么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的发展趋势最有可能是
A.继续保持世界强国地位
B.多民族国家分裂、解体
C.迅速实现工业化
D.难以避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命运
6.
(题文)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措施有:
①从郑氏家族收复台湾;
②平定三藩之乱;
③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④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⑤册封班禅等活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7.
钱穆先生在《政学私言·地方自治》中提到:“其州县用人,全出吏部,选举废而考试兴,政治重心在中央,在上层,不在地方与下层,其所为与两汉异,此实中国政治史上古今一大剧变。”该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哪一位帝王在位时期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康熙帝
8.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A.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B.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
C.在东突厥建都督府,有突厥人自己管理
D.在西突厥设北庭都督府
9.
秦朝时期,”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标志是
A.嬴政攻灭东方六国B.秦军平定岭南地区
C.蒙恬率军击败匈奴D.秦朝开辟五尺道
10.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A.建帝制,百世袭
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修长城
D.车同轨,书同文
11.
康熙曾说:“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下列关于“三藩”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藩”是地方割据势力
B.清政府采取剿抚并行策略平定“三藩”
C.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国家统一
D.平定“三藩之乱”不利于西南地区的发展
12.
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如此说的主要依据是
A.加强喀尔喀部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B.帮助喀尔喀部摆脱漠西蒙古控制
C.组织会盟使喀尔喀各部诚心归附
D.在喀尔喀地区开始实行盟旗制度
13.
据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里”。然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清朝统一行动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B.大陆移民是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C.清时台湾经济的发展比大陆地区落后
D.国家统一为台湾繁荣提供了保证
14.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都是
A.将台湾地区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下
B.巩固清朝的海防
C.维护国家主权
D.让台湾与中央政府处于对峙状态
15.
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    )
①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对边疆地区未有效控制
③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16.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①重用人才
②善于纳谏
③完善科举制
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7.
认同“周朝封建社会”论的一位史学家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由封建而帝制,第二次由帝国而民国,第三次则进人了***时代,成就了21世纪。”据你推测,作者心目中的第一次大革命的政治主角是
A.周武王B.秦始皇
C.韩非子D.孙中山
18.
“君,舟业;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映了唐太宗
A.民本思想
B.农本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任用贤臣的思想
19.
明清之际,外国侵略势力逐渐增强。康熙帝的内外举措中,与这种变化无关的是
A.平定三藩之乱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赢得雅克萨之战
D.延续“海禁”政策
20.
贞观年间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
B.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
C.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21.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适合的一项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22.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统一局面形成始于
A.炎黄部落的形成
B.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
C.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D.元朝推行行省制
23.
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①《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吴三桂的察哈尔、陕西叛乱
②《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③《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④《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3.选择题(共2题)

24.

— Pass me the pen!()

Here you are!

25.

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blank#}1{#/blank#} ,溶液中c(Na+{#blank#}2{#/blank#} c(CH3COO).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