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9高考适应训练试卷 历史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184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20世纪世界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摘编自李惠胤等《略论“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战后加强联邦权力和威权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发展……推进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在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就是用革命的手段,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还利用政权,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美国梦,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摘编自余志森《南北战争结束150周年记:美国崛起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对美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

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
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

——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昌济,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春赴英国留学,1912年赴德国学术考察。1913年回国后,出任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师,后又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四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员,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萧三、张国基等一批学者名流都曾是其在湖南任教时的学生。
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之根本问题》和专题论文《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等,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学史学科。他特别看重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解与处理,全面继承了湖湘伦理文化的精华,十分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服务现实,以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寻找到一条新的救亡和启蒙兼容的路径。

——摘编自王泽应《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昌济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杨昌济的主要历史贡献。

2.单选题(共9题)

5.
历史文献资料表明,古雅典公民大会的很多关乎城邦利益的重大决策至少要达到6000票才能通过生效,即公民大会至少要有6000人参加才算合法。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一数达不到法定要求,五百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迫公民去开会。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公民参政热情不高
B.个人自由从属于城邦利益
C.民主范围极其狭隘
D.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6.
从1692年起,英国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力图将那些由国王任命并接受俸禄的官员排挤出下院,但结果几乎都是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所否决。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上院在议会有决定作用
B.国王完全控制了议会
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7.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8.
如图为中国驻法国使馆额收藏品--1964年1月28日的法国《世界报》,它刊登了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A.中国已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
B.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D.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9.
如图为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裹贴”实物,上面的文字是“□□□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不误主顾使用”。这一考古实物反映出。
A.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B.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
C.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
D.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
10.
下表为1920年和1936年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比重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农业总产值
165.20
100
199.23
100
商品经济
61.96
37.55
87.38
43.86
自然经济
103.24
62.45
111.85
56.14
 
A.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12.
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
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B.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
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
13.
“以太”(ether)是亚里士多德假设的一种极小物质微粒,是作用力之间的媒介。谭嗣同在“仁学”里认为:“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因此,应当“中外通”“人我通”。这反映出谭嗣同
A.主张与西方进行更多交流
B.回归儒学本质来推动变法
C.弘扬科学精神以改造人心
D.认识到了推翻清朝的方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