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时营建,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么?(3分)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分)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4分)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时营建,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么?(3分)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分)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4分)
3.单选题- (共10题)
4.
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的统一国家。在下列四项有关康熙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他事件根本不同。
A.平定三藩 |
B.统一台湾 |
C.雅克萨之战 |
D.平定准噶尔叛乱 |
5.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A.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
C.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
7.
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 |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
8.
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 |
9.
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 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 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 |
10.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①国势强盛
②成为世界中心
③对外开放
④国际影响深远
①国势强盛
②成为世界中心
③对外开放
④国际影响深远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④ |
11.
下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
13.
(题文)***1960年曾对老舍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如此评价康熙帝的主要理由是
A.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
B.收复了台湾,加强了东南海防 |
C.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领土完整 |
D.建立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4.选择题- (共5题)
14.已知函数 {#mathml#}{#/mathml#} ,若方程f(x)=loga(x+2)(0<a<1)有且仅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blank#}1{#/blank#}.
16.已知角α,β满足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若sin(α+β)= {#mathml#}{#/mathml#} ,则sin(α﹣β)的值为{#blank#}1{#/blank#}
17.已知角α,β满足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若sin(α+β)= {#mathml#}{#/mathml#} ,则sin(α﹣β)的值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