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173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3/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需不断回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持的主张。(不得照抄原文)请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有“人文与理性”的传统,且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材料二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材料三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子监是唐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学习儒家经典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学习专门技术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的律学、书学、算学。唐代制订了严格的措施管理国子监学员,如规定生徒在学三年,不回家探望父母,学校必须以道德训喻,勉之归觐等。国子监学员所学内容主要有《礼记》、《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孝经》、《论语》等,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
——摘编自《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等
材料二: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备注: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国子监和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单选题(共18题)

3.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4.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5.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6.
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7.
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9.
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术的改进
B.装订技术的提高
C.印刷术的革新
D.科举制的盛行
10.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C.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11.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12.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D.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13.
在近代,梁启超最早介绍马克思,1902年他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首次将马克恩介绍给国人:1907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的介绍;1912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宣传介绍说明
A.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马克思学说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C.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马克思学说使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
14.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B.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D.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15.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B.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16.
***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7.
***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组织武装斗争,特别是深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8.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
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9.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说:“***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