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建立在激进革命逻辑上的国家体制是非常脆弱的,单纯的革命固然可以打破一个旧体制,但难以构建一个新体制,因为这个新体制缺乏赖以立国的坚实基础。
材料一 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建立在激进革命逻辑上的国家体制是非常脆弱的,单纯的革命固然可以打破一个旧体制,但难以构建一个新体制,因为这个新体制缺乏赖以立国的坚实基础。
——高全喜《英国宪政中的妥协原则》
材料二 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与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一样,绝不会自觉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无产阶级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暴力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无产阶级摧毁资本主义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手段。——邢梅萍《社会价值变迁下对马克思暴力革命思想的再思考》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2)根据材料二中“迫使一切民族”改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在中国的表现。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中“迫使一切民族”改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在中国的表现。
2.单选题- (共10题)
3.
俄国某学者指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该学者旨在
A.强调俄国革命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
B.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
C.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D.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
4.
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
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
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
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
D.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 |
5.
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分析人和批判大师,他的思想不仅赢得了大批追随者,甚至也获得了他的敌人的尊重。这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
A.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
B.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C.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理论指导 |
D.形成了内容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
6.
“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B.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 |
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
D.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
7.
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
B.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
D.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
8.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巴黎公社
A.对旧势力妥协导致革命形势恶化 |
B.缺乏斗争经验错失了有利时机 |
C.缺乏爆发的社会条件具有偶然性 |
D.未能有效动员农民而孤军奋战 |
9.
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
B.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D.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
10.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说,5月23日至25日,公社社员火烧宫殿、市政府、王宫、维兰特码头等。而在公社参与者、历史学家普·利沙加勒的著作则强调巴黎的大火是由凡尔赛军队进攻的炮火引起的。对此可以予以确认的是
A.巴黎城遭到了战火的破坏 |
B.公社有选择地摧毁旧的事物 |
C.公社利用火阻挡敌人进攻 |
D.大火应由资产阶级政府负责 |
11.
考茨基认为,俄国革命只有在同西欧革命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才可能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如果要把十月革命说成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只能是一个注定要夭折的“早产儿”。考茨基意在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必然以失败告终 |
B.违背马克思主义 |
C.不具备客观前提 |
D.具有革命首创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