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四检测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1700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7/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肖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合以上全部材料,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2)有人提出以下观点:“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字左右)

2.单选题(共17题)

3.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下列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文章标题是
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4.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方向问题
5.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
B.
C.
D.
6.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D.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
7.
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
时间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据此可以得出
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8.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步。说明了
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9.
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B.“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C.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
D.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10.
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1.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2.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计划经济时代
B.市场经济时代
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D.大跃进时代
13.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表明土地流转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
B.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C.取消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
D.终止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
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题干反映了
A.改革开放后“左”倾错误一度占主导
B.1978年中央最早提出市场经济观点
C.中共中央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
D.中央继续发挥计划经济的辅助作用
15.
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两,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处理姓“资”姓“社”问题和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邓小平南方视察主要是考查改革开放的成果
B.邓小平南方视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突破口
C.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16.
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下表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
A.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B.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
C.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
D.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17.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
18.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19.
1992年初,邓小平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
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成为中共十四大召开的理论先导
C.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始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3.选择题(共1题)

20.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