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158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夏日田园杂兴》)

材料二  1978年秋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以及这种措施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3)根据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三个角度分别写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单选题(共30题)

3.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4.
明朝赵弼《青城隐者记》:“女织男耕,桑麻满圃。”它主要体现的是
A.小农经济的特点
B.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重男轻女的观念
5.
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
B.白瓷、青瓷、五彩瓷、青花瓷、珐琅彩
C.青瓷、白瓷、五彩瓷、珐琅彩、青花瓷
D.青花瓷、青瓷、白瓷、五彩瓷、珐琅彩
6.
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某时期“市”发展的描述:“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该时期应该是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
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8.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
9.
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0.
王安石诗云:“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与天常干旋,如雨自漾泻……”该诗描写的工具是
A.
B.
C.
D.
11.
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重农抑商下的商品经济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2.
世界近代史上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和“日不落帝国”的两个国家分别是
A.英国、荷兰
B.荷兰、英国
C.西班牙、葡萄牙
D.葡萄牙、美国
13.
杨一宁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A.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B.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C.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
D.技术发明英国枝独秀
14.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商业资本的强大
B.资本输出的兴起
C.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
D.殖民霸权的角逐
15.
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
16.
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17.
图示为近代三角贸易示意图,据图可知三角贸易
A.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B.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积累主要方式
C.是欧洲资本输出表现
D.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18.
19世纪初,英国流行一种说法:“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平起平坐了。这个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B.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发生
C.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D.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19.
15世纪末某航海家想前往印度,没有走东行陆路,而是走向西的海路。他应该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20.
下图是对我国古代传统家庭经济生活的典型写照。牛郎织女郎这一家赖以生存的传统经济开始解体于
A.明朝中后期
B.鸦片战争后
C.洋务运动期间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
21.
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其根本原因是
A.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B.受西方列强入侵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C.清政府重视沿海地区企业的发展
D.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2.
有学者认为:“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该学者对上海纺纱业与缫丝业的前途感到“渺茫”,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日本正在侵略上海
B.国家尚未实现独立
C.金融体系尚未优化
D.工业结构不够合理
23.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
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25.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26.
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企业,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③日军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
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7.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下列诗句中,能恰当形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28.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29.
下图是新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票证,关于它们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全国流通的货币
B.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至今仍在流通使用
D.是市场经济发展结果
30.
王觉非主编的《英国近代史》载:“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A.阿克莱特
B.富尔顿
C.哈格里夫斯
D.瓦特
31.
英国1836年铁路总里程1600—千米,到1855年达12960—千米。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发电厂的广泛建立
D.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32.
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希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您练精兵五百万。”这段话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
A.实业救国
B.教育救国
C.军事救国
D.法制救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