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以及这种措施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夏日田园杂兴》)
材料二 1978年秋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以及这种措施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3)根据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三个角度分别写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3)根据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三个角度分别写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单选题- (共30题)
3.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
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
5.
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 |
B.白瓷、青瓷、五彩瓷、青花瓷、珐琅彩 |
C.青瓷、白瓷、五彩瓷、珐琅彩、青花瓷 |
D.青花瓷、青瓷、白瓷、五彩瓷、珐琅彩 |
6.
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某时期“市”发展的描述:“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该时期应该是
A.商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7.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
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 |
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
8.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① | |
都江堰、郑国渠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
秦汉 | ②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
隋唐 | 筒车 | |
③ | 控制耕土的深浅 |
A.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 |
B.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
C.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
D.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 |
9.
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
B.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
D.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1.
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B.重农抑商下的商品经济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13.
杨一宁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A.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
B.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
C.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 |
D.技术发明英国枝独秀 |
14.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商业资本的强大 |
B.资本输出的兴起 |
C.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 |
D.殖民霸权的角逐 |
15.
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
B.价格革命的影响 |
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
D.工业革命的影响 |
16.
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 传入中国时期 |
玉蜀黍(玉米) |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
落花生(花生) |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
烟草(烟) |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
番薯(红薯) |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
18.
19世纪初,英国流行一种说法:“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平起平坐了。这个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
B.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发生 |
C.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
D.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
21.
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其根本原因是
A.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
B.受西方列强入侵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
C.清政府重视沿海地区企业的发展 |
D.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
22.
有学者认为:“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该学者对上海纺纱业与缫丝业的前途感到“渺茫”,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日本正在侵略上海 |
B.国家尚未实现独立 |
C.金融体系尚未优化 |
D.工业结构不够合理 |
23.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
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
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4.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
25.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26.
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企业,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③日军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
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企业,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③日军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
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27.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下列诗句中,能恰当形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 |
B.小荷才露尖尖角 |
C.忽如一夜春风来 |
D.无可奈何花落去 |
28.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
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
30.
王觉非主编的《英国近代史》载:“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A.阿克莱特 |
B.富尔顿 |
C.哈格里夫斯 |
D.瓦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