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4)综上,请你谈谈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请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不得抄原文),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认同的基层管理方式。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制度背景。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依据材料三,概括农村基层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4)综上,请你谈谈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两幅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差异性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影响。
(4)综上,请列举选取史料应注意哪些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力织成也。——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依据所学,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两幅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差异性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影响。
(4)综上,请列举选取史料应注意哪些问题。
3.
阅读梁启超生平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从小接受儒家教育。
光绪十五年(1889年),16岁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光绪十六年(1890年),17岁赴京参加会试不中,回来路过上海接触到《瀛寰志略》,对西方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同年秋结识康有为,执业为弟子。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万木苹堂学习期间协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发布“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主持《时务报》。在任主编期间写《变法通议》阐述维新变法理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五日(7月3日),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流亡日本。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政闻社,拥护清廷“仿行宪政”。
民国三年八月二十日,拒绝袁世凯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同时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讨袁。
民国五年三月,应陆荣延邀请,直接参加护国运动。
民国六年十一月,梁启超递送辞呈,结束从政生涯,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民国七年底赴欧,亲身了解西方社会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其史学观点也发生变化。
民国十八年一月十九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1)材料中梁启超两次参加的会试属于哪一种选官制度?民国七年是指哪一年?你认为促使梁启超得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中梁启超的主要活动,指出其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两次转变的国内原因。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从小接受儒家教育。
光绪十五年(1889年),16岁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光绪十六年(1890年),17岁赴京参加会试不中,回来路过上海接触到《瀛寰志略》,对西方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同年秋结识康有为,执业为弟子。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万木苹堂学习期间协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发布“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主持《时务报》。在任主编期间写《变法通议》阐述维新变法理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五日(7月3日),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流亡日本。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政闻社,拥护清廷“仿行宪政”。
民国三年八月二十日,拒绝袁世凯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同时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讨袁。
民国五年三月,应陆荣延邀请,直接参加护国运动。
民国六年十一月,梁启超递送辞呈,结束从政生涯,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民国七年底赴欧,亲身了解西方社会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其史学观点也发生变化。
民国十八年一月十九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1)材料中梁启超两次参加的会试属于哪一种选官制度?民国七年是指哪一年?你认为促使梁启超得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中梁启超的主要活动,指出其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两次转变的国内原因。
2.单选题- (共11题)
4.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
A.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 B.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
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 D.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
5.
在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小州声称:“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威胁要与外国结盟。”而大州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A.提出了黑人按五分之三计算原则 |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C.规定了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办法 |
D.通过了实行联邦制议案 |
6.
-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
C.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
D.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7.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
B.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C.三大政治制度确立 |
D.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
8.
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这反映出
A.建国前夕中共工作重心发生变化 |
B.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C.新政权不急于获得国际社会支持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 |
9.
在近代中国的城市中,天津可以说是城市空间(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变化的一种典型。多国租界的存在、八国联军对天津的占领、新技术的传入、清末改革的事实,都促成了20世纪天津城市空间的重构。上述影响近代天津城市空间重构的因素实质上反映了
A.天津城市的近代化主要受到西方影响 |
B.天津城市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
C.近代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
D.近代天津城市的重构内因起主要作用 |
11.
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 |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C.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 |
D.代议制政体的确立 |
12.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