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154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中国近代史教材观点对比(节选)

比较上述左右两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政新篇》和义和团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指出明确清楚;分析原因角度合理、充分)
2.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則,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晋末宋(南朝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所到之地最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
《法显传》时印度的影响重大。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借助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法显传》便是其中最古的和最全的著作之一。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13题)

4.
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剥夺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雅典
A.重视培养公民政治素养
B.公民的参政热情消退
C.公民个人权益受到限制
D.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5.
《十二铜表法》:“以后凡公民大会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移植雅典的政治制度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D.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6.
《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7.
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8.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9.
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10.
下列两幅图片(左图摄于1961年8月、右图摄于1989年11月)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迁,它们分别反映的史实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11.
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此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据上表可知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
C.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12.
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
②封建专制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定位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人类精神觉醒”就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式(批判式、辨证式)道德的方式(强烈的社会意识、自我约束)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14.
2015年10月5日讯,中国女科学家屠哟哟实现了我国诺贝尔医学奖的零突破。据报道,屠哟哟的名字为父亲所取,来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哟哟鹿鸣”,意为鹿鸣之声。下列有关《诗经》说法正确的是
A.收录了商代初年至春秋中叶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
B.具有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C.篇幅较长,气势恢弘,辞藻华丽
D.与农业息息相关
15.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
A.中体西用的观点B.人民主权的主张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16.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选择题(共1题)

17.

—Shall we go for a picnic tomorrow?

—Well, it all ________ the weather.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