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16~18世纪走向全盛。重商主义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但随着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不惜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但其弊病也逐渐突出,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
材料二
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找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历时近百年。凯恩斯主义展现了大规模国家干预理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新危机:经济滞胀、失业产重、资本利润下滑、税赋和物价上涨等现象,引起普遍不满。经济形成“停停走走”的“英国病”。
——以上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和启示。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16~18世纪走向全盛。重商主义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但随着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不惜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但其弊病也逐渐突出,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
材料二
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找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历时近百年。凯恩斯主义展现了大规模国家干预理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新危机:经济滞胀、失业产重、资本利润下滑、税赋和物价上涨等现象,引起普遍不满。经济形成“停停走走”的“英国病”。
——以上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和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吴承明:《近代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
综合表一、表二,从ABCD中任选一个角度提取有关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加以简要说明。(要求:信息完整,分析准确,史实正确。)
材料

——摘编自吴承明:《近代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
综合表一、表二,从ABCD中任选一个角度提取有关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加以简要说明。(要求:信息完整,分析准确,史实正确。)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们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们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2.单选题- (共16题)
4.
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
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 B.铁农具已在农业产生中占主导地位 |
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 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 |
5.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
B.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
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
D.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
6.
元代规定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且不得脱籍,而清代顺治年间(1645年),政府则明确宣布废除匠籍制度。与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是( )
A.赋税制度的变化 | B.封建制度的衰落 |
C.民营手工业壮大 | D.工商业市镇兴起 |
7.
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人“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当时。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这些均表明当时( )
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 | 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 |
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 |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8.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A.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丧失 |
B.主张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 |
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D.注重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危机 |
9.
14世纪末,欧洲市场的利息率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己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到了18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3%以下。上述历史现象
A. 促使了欧洲物价的急剧下降
B. 加快了西欧社会性质的转变
C. 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 提高了封建地主的社会地位
A. 促使了欧洲物价的急剧下降
B. 加快了西欧社会性质的转变
C. 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 提高了封建地主的社会地位
11.
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这一发展( )
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 | 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
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 | 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 |
12.
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A.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
C.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
D.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
13.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
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
D.国家宏观管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14.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三权分立说 |
B.天赋人权说 |
C.人民主权说 |
D.社会契约论 |
15.
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
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
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
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
16.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A.与“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基本一致 |
B.使教会与神职人员无存在必要 |
C.把人们从繁琐的宗教仪式中解脱出来 |
D.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17.
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传诵”。此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
C.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材料意在说明达尔文主义
A.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B.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借口 |
C.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社会变革 |
D.加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进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