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卷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146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上的演讲》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丞相经历了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阶段,到常常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的“群相”阶段,再到兼相——丞相没有了。这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读史札记》
材料三:万民法是“市民法”的对称。又称“各族人民的法”。罗马法中调整非罗马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在法的渊源上,主要采取裁判官告示或司法文件、法学家解答、皇帝敕令等形式。在内容上,更多的涉及财产关系和商业关系。体系较市民法更加完备,程序上较为简便灵活,更适用于维护罗马奴隶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具有某种国际法和自然法的性质,现代国际法的语源就直接来自万民法,产生于公元前242年。
材料四: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各创立的政治制度。并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罗马《万民法》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特有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才获得了“姓氏”。
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祖根于河南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春秋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于刘邑,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西汉初年,刘氏子孙分封各地,形成望族;“娄敬劝高祖都关中……赐姓刘氏”;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孪,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孪氏子孙皆姓刘。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摘编自陈建魁《中国姓氏文化》
材料二洪秀全称王后,在其长子“天贵”的名字后加了一个“福”字,希望其永保社稷、代代为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被视作封建传统的“字”、“号”遭到摒弃,人们纷纷响应“一名主义”。文学经典也常作为取名的来源,如“林徽因”,取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用“斯、基、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卫国”、“跃进”、“忠红”等名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后,除“丽娜”、“杰克”等洋名不断涌现以外,更多的人给名字赋以文化意蕴,如“勇、伟、超、倩、颖”等;一些用字逐渐演变成男女通用字,如:“鑫、晓、洁、聪、亮”等;四字非复姓名字出现,极大地减少了重名率,也进一步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特立独行的时代特征。
——摘编自张军红《从姓名用字透析21世纪以来国民思想变迁》
材料三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许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因此形成了“同姓不婚”的现象。姓氏起着明血缘、追溯源、连宗连支的纽带作用。修族谱、建祠堂、扶贫济困、互助守望,增进了同姓氏之间的血缘亲情。海外华侨纷纷寻根认祖、捐资助学、兴办实业,投身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近年来,海峡两岸多次共同举办祭祀黄帝、炎帝的相关庆典活动。
——摘编自肖锐《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获得姓氏”的原因;简析“刘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人取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姓氏文化的社会价值。

2.单选题(共19题)

3.
智者学派授人以修辞、演讲之术而不论其学习目的之善恶,使他们攫取城邦权力或在法庭上胜诉,受到了很多雅典人的欢迎,但也有些人认为智者学派败坏了雅典的民主政制。这反映了
A.民主与专制的冲突B.功利与道德的矛盾
C.平民与贵族的对立D.个人与集体的分歧
4.
公元前494年,古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面,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掀起了第一次“撤离”运动(即以集体退出公民大会和军队作为斗争手段),这使贵族大为惊慌,只得向平民妥协让步。《十二铜表法》就是贵族向平民妥协的产物。这反映出
A.平民斗争使罗马由独裁走上法制
B.平民采取有效手段争取自身利益
C.平民斗争打破了贵族专制的局面
D.贵族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5.
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说明此修正案
A.明确了宗教对政治的作用
B.完善了对国会权力的制衡
C.意在削弱国会立法权
D.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
6.
美国1787年宪法在制宪会议而非邦联国会的框架下制定。美国宪法的修改方式有两种,一是参众两院通过宪法修正案,二是重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新宪法。这样做的主要用意是
A.协调各方利益分歧
B.维护三权分立体制
C.树立宪法无上权威
D.确保民主共和制度
7.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法国政治制度优于德国
B. 法德两国面临的任务不同
C. 德国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D. 法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国
8.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 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 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 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 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9.
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D.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10.
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是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
A.表达了农民对平等的追求
B.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C.为太平天国注入了新动力
D.开启学习西方文明的先河
11.
《天朝田亩制度》中,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银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语,可知太平天国的理想境地是
A.共产与民主
B.共产与平等
C.平等与自由
D.民主与科学
12.
梁启超对甲午中日战争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B.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C.启迪了民众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D.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
历史学家陈旭麓提出,在近代中国“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是统一的”。下列理论或口号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三民主义
C.工农武装割据
D.扶清灭洋
14.
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A.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15.
***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16.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
A.使农民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
B.使工人阶级的地位大为提高
C.工农的地位没有变化
D.使工人不再需要参加体力劳动
17.
2001年9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我们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台湾情况不同,我们仍将按照同一方针,争取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这个“不同”是指
A.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外交、主权问题
B.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后,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香港和澳门不行
C.解决台湾问题有战争的可能
D.台湾的文化传统和港澳不一样
18.
自1956年中国与首个非洲国家埃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到1965年,先后同19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同几内亚、加纳等许多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广泛的影响
B. 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六点建设性意见的推动
C.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
D. 亚非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产生共识
19.
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发展历程。其中,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实行“一边倒”政策
20.
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21.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选择题(共2题)

22.四川发生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地震,救援中,部队战士冲在了救援的最前线。当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一名满脸疲惫的战士含着热泪,细心的给一个被救出的婴儿喂奶时,他自己却已经几顿没有吃上饭了。面对这样可亲可敬的解放军叔叔,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23.

下表反映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