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封闭与开放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些政策造成的影响。从中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材料二:顺治末年,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在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无赦。——《台湾外记》
材料三: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材料四:汉唐……魄力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鲁迅全集》第一卷《看镜有感》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些政策造成的影响。从中你有何启示?
2.单选题- (共21题)
7.
从“苏常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此段谚语的变化表明:
A.宋到明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
B.到明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湖北、湖南取代苏常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 |
D.明清江南地区不再是全国赋税的重要地区 |
10.
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
A.清朝经济高度发达,居世界领先地位 |
B.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外贸无意义 |
C.乾隆皇帝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反对外贸 |
D.统治者自诩为天朝上国的闭关心态 |
11.
“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元代“海漕之富”的是( )
A.汪大渊随商船出海旅行 | B.置中书省统辖全国政务 |
C.马可波罗赞大都繁华 |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
12.
明成祖在奏折中评述“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段材料叙述了明代朝贡贸易的特点之一是
A.薄来厚往 |
B.有限制的贸易 |
C.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
D.官方控制的垄断贸易 |
13.
清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佣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A.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
B.高度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 |
C.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
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
16.
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下列各项说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表现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③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④教会的文化垄断开始被打破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③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④教会的文化垄断开始被打破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①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3.选择题- (共2题)
4.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