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是战国中期在中国出现的一部伟大经典著作。其经济思想代表着贵族和新兴商人利益,认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用人类的自利观念去解释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他说:善于把握利益之所在,人民必然赞美而安定,不用指挥就会去,不用招引就会来,既不烦劳也不干扰,而人民自然富裕,就像鸟雀孵卵.无形无声,只见其成功。管仲这一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有什么差别吗?在消费问题上,管仲主张崇俭却又鼓励奢侈,这是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不是一种矛盾,两者应用的场合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迥然不同。奢侈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摘编自李琳、杨柳《<管子>与<国富论>的经济思想比较》
材料二 关于消费,阔绰和鄙吝是两个应当避免的过失,认为害怕失去金钱而不敢使用金钱的守财奴,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贡献。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财富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发展贸易自由,生产力就会发展,财富才能增加。社会富裕水平不同,取决于农业和工业的兴盛情况,特别是工业的兴盛情况。罗马帝国的没落和经济的衰退,起因于它的土地制度,而城市经济的兴起,则由于工商所享有的自由不受限制所致。
——据亚当·斯密《国富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子》与亚当·斯密《国富论》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 《管子》是战国中期在中国出现的一部伟大经典著作。其经济思想代表着贵族和新兴商人利益,认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用人类的自利观念去解释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他说:善于把握利益之所在,人民必然赞美而安定,不用指挥就会去,不用招引就会来,既不烦劳也不干扰,而人民自然富裕,就像鸟雀孵卵.无形无声,只见其成功。管仲这一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有什么差别吗?在消费问题上,管仲主张崇俭却又鼓励奢侈,这是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不是一种矛盾,两者应用的场合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迥然不同。奢侈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摘编自李琳、杨柳《<管子>与<国富论>的经济思想比较》
材料二 关于消费,阔绰和鄙吝是两个应当避免的过失,认为害怕失去金钱而不敢使用金钱的守财奴,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贡献。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财富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发展贸易自由,生产力就会发展,财富才能增加。社会富裕水平不同,取决于农业和工业的兴盛情况,特别是工业的兴盛情况。罗马帝国的没落和经济的衰退,起因于它的土地制度,而城市经济的兴起,则由于工商所享有的自由不受限制所致。
——据亚当·斯密《国富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子》与亚当·斯密《国富论》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3.单选题- (共18题)
3.
苏联在1928年的粮食产量达到四十七亿四千九百万普特,接近战前五十亿普特的水平。可是,国家收购上来的商品粮只有十月革命前商品粮的百分之三十七。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这种现状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 |
B.表明苏维埃政权失去了农民的支持 |
C.无法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
D.表明农民已经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 |
4.
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
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 |
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 |
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 |
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5.
欧元区进程
注:英国、丹麦、瑞典等国拒绝加入。这一进程表明
时间 | 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
1999年 | 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11国 |
2011年 | 希腊 |
2007年以后 | 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 |
注:英国、丹麦、瑞典等国拒绝加入。这一进程表明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各同对欧元的态度 |
B.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走向深入 |
C.各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诉求存在差异 |
D.欧元区的推进对各国经济影响差异显著 |
6.
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这些舰船的出现
A.表明中国近代化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
B.导致官僚资本开始垄断国民经济 |
C.说明集权体制更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
D.加剧近代中国水运布局的不平衡 |
7.
下表是1914—1922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统计
棉纺织业费用、产品及盈利估计表(1914—1922年)
据表数据可推知,一战结束后中国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费用、产品及盈利估计表(1914—1922年)
| 生产费用16支纱每包银两 | 盈利16支纱每包银两 | 全国机纱产量万包 | 全国机布产量万匹 | 全国纱厂盈利(包括纱及布)万元 |
1914年 | 85.50 | 14.00 | 64.5 | 226.7 | —53 |
1915年 | 93.63 | —3.13 | 64.5 | 229.9 | 1.240 |
1916年 | 97.56 | 5.45 | 72.6 | 290.6 | 4.362 |
1917年 | 125.60 | 26.40 | 79.5 | 298.3 | 3.852 |
1918年 | 143.18 | 15.33 | 92.8 | 308.3 | 5.602 |
1919年 | 149.55 | 50.55 | 91.8 | 353.4 | 10.630 |
1920年 | 147.75 | 46.45 | 92.7 | 481.6 | 8.547 |
1921年 | 143.20 | 7.30 | 101.1 | 459.9 | 6.289 |
1922年 | 155.25 | —14.75 | 190.5 | 741.7 | 3.956 |
据表数据可推知,一战结束后中国棉纺织业
A.市场竞争力减弱 |
B.保持着稳健发展势头 |
C.迅速走向衰落 |
D.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
8.
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累计有20种左右。这些报刊“一切均仿泰西报馆章程办理”。所以它一开始就能以比较完备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说明
A.外报为民族报业提供了近代模式 |
B.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日益成熟 |
C.近代中国报业的殖民化色彩浓厚 |
D.中外文化互相刺激和互为示范 |
10.
1965-1997年,世界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2%,同期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为5.7%。这表明
A.对外贸易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提升 |
B.经济全球化无益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
C.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
D.中国融入世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
11.
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竞流出了一二里地。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
A.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 |
B.官府的大力支持 |
C.一口通商,垄断贸易 |
D.三角贸易的形成 |
12.
《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 |
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 |
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 |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
13.
据《续通典食货》记载:交子三年一届,其肇因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带;迄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据此可知宋代
A.金属货币不被认可 |
B.交子最初由商人私自发行 |
C.金融秩序相当混乱 |
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 |
14.
1498年5月,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这也正是七十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国德威的地方。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导致东西方航海目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航海家与支持者的关系不同 |
B.支撑航海的经济形态不同 |
C.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
D.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视不同 |
15.
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达30余种,米市、面市、缎子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米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元朝政府抑制工商业发展 |
B.水陆交通不便不利于商业发展 |
C.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
D.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消费 |
16.
下图是法美英三国在不同时期煤产量(单位:百万吨)情况。对图中数据合理解释的是


A.煤炭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 |
B.英法工业化程度高于美国 |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轻工业相对发达 |
D.电力的应用在美国更广泛 |
17.
中国近代很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谴责“官督商办”的同时,几乎都提到举办铁路、轮船、开矿、种植都应“一体准民间开设”。由此可推知,改良主义者最为认同的企业是
A.开平煤矿 |
B.江南制造总局 |
C.继昌隆缫丝厂 |
D.驻华英美烟公司 |
18.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
B.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
19.
1967年2月,***批示要求进行“三支两军”。其中除了“支左”外,“支工”、“支农”、“军管”、“军训”都是为了保护生产的继续进行。同年3月,又批示:军队不但要协同地方管农业,对工业也要管。由此可知
A.“文革”期间经济领导权发生转移 |
B.“文革”期间军队对经济贡献较大 |
C.***对“文革”的错误有清醒认识 |
D.***试图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