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098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德、嘉靖年间,国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沿海各地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对开放海外贸易的要求也就更加强烈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欧洲殖民国家先后侵入南洋,使南洋各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不能继续保持,明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日益感到有开放海禁”的必要。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已被威继光等所击败,消除了使明王朝采取闭关政策,厉行海禁的主要因素,因而在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逐渐开放“海禁”,准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随着英国人的新权力在中国沿海边境的确立,引起了人心向背的变化:了一方面是对清政府日益疏远,一方面出现对外国人效忠的迹象。广州商人和仆役实际上参与西方扩张的活动,助长了这一人心转变的过程。当怡和、宝顺和旗昌等洋行在通商口岸扩大合法贸易并在口岸外的轮泊处发展鸦片贸易时,他们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南方招募来的中国帮手。广州和福建商人也独立自主地迁往上海,从事合法的与非法的贸易。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中国开放“海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后期与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不同。
(3)我们从明清海外贸易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摘编自张贵银《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单选题(共13题)

4.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5.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的转让现象,农业资产者获得了贵族手中的土地。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西欧物价平均上涨了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被称为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
D.圈地运动
6.
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7.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8.
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3岁时的朱熹曾和父亲朱松有过一段对话。朱熹问:“父亲,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天之上何物?”一席话问得朱松惊讶不已。下列观点符合成年朱熹对世界本原问题论述的是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9.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开展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不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贵族政治的形成
10.
“在他看来,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由于没有人想要使自己不幸,因此也就没有人自愿作恶。认识到善是什么的人就会行善。”“他”还提出了
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C.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人是万物的尺度
11.
“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三权分立说
D.社会契约论
12.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了-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
B.科学精神
C.理性价值
D.自由权利
13.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14.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该哲学思想
A.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
B.强调了人独立运用思考能力
C.树立了人们正确道德价值观念
D.拯救了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15.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人曲”。下列内容出自“人曲”的有
①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②幸福在人间
③人生而平等
④商人机智勇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16.
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负责,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这一观点
A.否定了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B.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
C.使德意志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D.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