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096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法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和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一个理想的国家,是要通过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而获得和谐。”

——(古罗马)西塞罗

(1)概括材料一中西塞罗的思想主张。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材料二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关于万民法,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①万民法的国际法精神体现在当时的各个领域。②万民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侧重分析①,结合古罗马的思想和文化遗产进行说明。侧重分析②,阅读材料二,结合万民法的积极影响进行阐述。
材料三 有人认为,由于罗斯福新政中的劳工立法,使得劳工有了通过自己选择的工会进行劳资谈判的权利,劳工地位空前提高。最低工资、失业补助、养老补贴等等,成为有效保护人们权益的工具,政府有限度的干预正是为了让工业更自由、健康地竞争。也有人将高失业率延长归咎于旨在保持高工资和加强工会组织的新政劳工政策,不断增设的新法规和税收已经阻碍了私人投资,而这抑制了复苏。

——摘编自沃尔顿、罗考夫著《美国经济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对罗斯福的这项政策进行评价。
2.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时期,中国在积极寻求与英美进行远东军事合作的同时,也提出了收回香港的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重庆国民政府新任駐英大使顾维钓,就曾奉蒋介石命向英国政府说明香港是中国政府渴望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抗战末期,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中国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开罗会议后,人们在欢呼《开罗宣言》关于将日本从中国掠去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这一规定的同时,也殷切期待着香港能回到祖国怀抱。……重庆国民政府虽然出于稳定自身统治目的,希望收回香港主权,但为取得英关对其反共灭共这一中心目标的支持,不愿在香港问题上与英美闹翻,最终不得不属从美国压力,对英国受协致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收复香港的极好机会。

——摘自袁成亮《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结合所学,从中国视角分析抗战胜利前后没有收复香港的原因。并简要阐述中国人民欢呼《开罗宣言》的理由。
材料二 不少人都会问,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而把这个问题留到几十年后解决?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中国政府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审时度势,区别轻重缓急,集中カ量处理一系列更紧迫的大事。……1978年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时候的回际形势,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和,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善为中国实现统一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1997年日趋接近,新界租期漸近届满,香港的前途也渐成为各方注意力汇集的焦点。

——摘自《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建立后“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并扼要概括当时中国政府提出的主张。
材料三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題。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保持香港繁荣……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进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

——摘自《邓小平文选・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924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谈中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方案,并指出中英双方达成的共识。
材料四: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事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致区基本法》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定《基本法》的机构。根据材料四概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并概述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21题)

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对上述规定的正确评价有
①有利于缓和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②有利于缓和南方和北方的矛盾
③给这部宪法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④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
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竺可桢先生在日记中写到:“二点即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七点回中南海继续开会。”竺可桢同志最有可能参加的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D.中共八大
5.
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列外交事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
③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④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6.
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如图中不属于此时期欧共体成员国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8.
下表是小明亲历某次婚礼的实况记录表,下列6处标记记录中错误的有
1925年上海的婚礼实况(新郎和新娘身份:留洋归来的新青年)
项目
内容
新郎新娘服饰
新郎白色①西装、新娘西式白色婚纱和高跟鞋。
乘坐的交通工具
新郎新娘:汽车。来宾②公共汽车、③有轨电车、④地铁、自行车。
来宾得到婚礼消息的途径
⑤电报、电话
来宾穿着
男宾:两装、中山装、长袍马褂。女宾⑥改良旗袍、西式裙装、上衣下裙。年纪大的女宾裹脚,年轻女宾穿高跟鞋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9.
某中学生读了如图的漫画后得出几点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当时是政治挂帅的大跃进时期
B.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影响
C.表明计划经济追求产量和速度
D.当时的经济建设以农业为核心
10.
1933年罗斯福发表了第三次“炉边谈话”,在交谈中,他申明:“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儿戴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同志们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都能互相识别。”,“我正在要求工人们以谅解和协助的精神和我们同行”。材料中的“炉边谈话”旨在支持
A.金融诚信
B.工人权利
C.“以工代赈”
D.行业公平竞争
11.
二战后,美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阶段,通货膨胀率60年来最低,出现了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失业率降至30年来最低点。下列选项关于这一阶段的表述无误的是
A.实施了以凯思斯主义为指导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B.采取了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减税、鼓励消费等措施
C.伴随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基本实现了高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D.这时期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12.
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法两国的李生大变革——双元革命。它们不应该被视为只属于这两国的大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李生喷发口,而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下列选项与“双元革命”中“英国革命”有关的是
A.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C.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
D.极大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世界连接为一体
13.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A.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15.
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
A.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B.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日益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五经博士;楷书;太学

架火战车;《明夷待访录》;《西游记》

《天问》;司南;稷下学宫

《玄秘塔碑》;“三吏”、“三别”;《金刚经》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17.
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A.牛顿科学精神影响社会科学进步
B.宗教改革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进化论与“神创论”有巨大冲突
D.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大解放
18.
“即以不进化之社会言之,其间亦不无微变例如吾辈不满于康先生,而康先生曾亦不满于张之洞与李鸿章,而张之洞、李鸿章亦曾不满于清廷反对铁路与海军之诸顽固也宇宙间精神物质,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途。道德彝伦,又焉能外……试更以演绎之法,推论孔子之道,实证其适用于现代与否,其断论可得而知之矣”这表明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批判封建专制唤醒民众觉悟
D.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19.
***在某著作中论述道:“中国革命分为两个历史阶段,而其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新的历史特点。……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该论述出自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0.
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言中如是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此则口口口口之要旨也。”“口”中应该填入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节制资本
D.平均地权
21.
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列我国科技成就属于该论断提出之后取得的是
A.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中国进入了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D.成功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
22.
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事件
诗歌
A
平定三藩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
B
册封达赖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旃。《塞上宴诸藩》(1681年)
C
收复台湾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
D
亲征噶尔丹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瀚海》(1696年)
 
A.A
B.B
C.C
D.D
23.
1955年,在半坡遗址(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出土了人面鱼纹彩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半坡人用这种“绘有巫师面具形象的陶器代替巫师现场作法”鱼纹“既象征鱼的丰收,又象征农业生产的丰收或许还有驱灾避祸,大吉大利的含义”。后经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天折的儿童置于陶瓷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B.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
C.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D.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