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17世纪,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英国人)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主义根基……18、19世纪,当欧洲诸国也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时,他们又在政治领域实行广泛的改革。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兴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的联邦。
——俾耳德《美国的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的政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新政体的法律基础是什么?17-19世纪,英国人采取哪些措施完善这一政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选择的政体并指出其法律基础。“新型的共和国”是怎样既调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时又避免专制独裁的?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认识?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派出赫尔利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马歇尔来华“调停”, 以便“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可是,美国的估计遭到挫败。于是美国政府放弃了调处的立场,走上了由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47 年 12 月,***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学者陈旭麓认为,***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摘自***《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二战后最终选择的对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行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4)结合所学,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 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

材料二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八作使段仁诲修天驯监,“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 毁拆”。……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
——摘编自李永《繁华背后:“违建”侵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
材料三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唐代襄阳城“里坊”命名的主要因素及如此命名的目的。
(2)材料二中宋代都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归纳材料二中北宋政府的应对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研究里坊制的共识及不足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里坊”制度的研究价值。
2.论述题- (共1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否允许引进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他说:“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郑异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 年 3 月 4 日)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 1956 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 1978 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苏俄(联)、美、中三国的有关史实,以“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为主题,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时要正反举例,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 字左右。)
3.单选题- (共16题)
A.法律的渊源比较复杂 |
B.法学家掌握最高立法权 |
C.缺乏严谨的立法程序 |
D.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戊戌变法 | D.八国联军侵华 |
A.辛亥革命 |
B.国民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抗日战争 |
A.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
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
C.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
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
A.为苏俄政权赢得了喘息时间 |
B.给苏俄带来长期稳定的环境 |
C.体现了苏俄彻底的反帝纲领 |
D.破坏了新兴政权的国际形象 |
A.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
B.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
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
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
C.导致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 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 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
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 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
表明
A.务实外交逐渐取代意识形态外交 |
B.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了中国外交态度 |
C.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 |
D.中国彻底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
A.法国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
B.西欧经济复兴直接促使两极格局瓦解 |
C.军备竞赛加剧导致美法关系急剧恶化 |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多极化态势 |
年代 | 中国 | 印度 |
1870—1914 年 | 1.0 | 1.5 |
1914—1933 年 | 1.7 | 1.4 |
1933—1952 年 | 0.9 | 1.0 |
1870—1952 年 合计 | 1.1 | 1.4 |
对此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半殖民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殖民地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低 |
B.与印度相比,中国长期战乱和动荡,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
C.近代历届政府压抑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
D.1933 年后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A.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 |
B.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
C.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
D.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
A.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
B.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 |
C.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
D.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
A.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
B.认可雅典的民主原则,但不满当时的民主状况 |
C.反映了古希腊公民强烈的参政意识 |
D.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有某些类似之处 |
A.说明历史解释呈现出多元化 |
B.越来越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模糊不清 |
D.导致美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下降 |
4.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