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材料三 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赛缪尔·约翰逊有点愤怒地说,“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将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完成……”不过在当时,“新的方式”只存在于英国。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材料四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控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一个犯罪有暴力冲突四处蔓延并难以遏制的时代。……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工业城市格拉斯哥,1821年工人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2.89%,1838年上升为3.8%,1843年达到4%。……国民体质下降,在19世纪已成为关系到全民族命运的大事。
——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五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
——摘自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什么?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结合中国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分析为什么17、18世纪的中国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
(3)材料三中“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实际上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标志是什么?如何理解赛缪尔关于“‘新的方式’只存在于英国”的说法?
(4)据材料四,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5)据材料五,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科技与生活
泰坦尼克号,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设计、位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兴建,该船是奥林匹克级邮轮的第二艘巨大豪华客轮,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1912年4月14日,这艘被称作为“永不沉没的船”和“梦幻之船”载着1324名乘客和891名船员在处女之航中与冰山相撞,并于4月15日在北大西洋沉没,1523人葬身海底,该海难也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百年来,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1)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上会可能出现哪些科技成果?简述这些成果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9题)


A.两项重大发明都是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果 |
B.两项重大发明科学理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C.两项重大发明所体现的科技含量不同 |
D.两项重大发明创造体现的过程是相同的 |
A.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B.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C.有利于保障工人权利 |
D.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环境 |
A.文艺复兴 |
B.牛顿创立近代力学体系 |
C.第一次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
D.世界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 |
A.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从而遭到教会敌视 |
B.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理由 |
D.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塑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 |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
据材料可知
A.都在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 |
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
C.“西学东渐”历程开启 |
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
A.达尔文对生物学发展的贡献 |
B.生物科学真正确立的标志 |
C.进化论在打击神学中的作用 |
D.进化论思想被所有人接受 |
A.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B.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 |
C.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
D.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
A.日心说 |
B.进化论 |
C.经典力学 |
D.相对论 |
A.牛顿的经典力学 |
B.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D.哥白尼的日心说 |
A.欧洲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C.商品输出是世界市场的纽带 |
D.科技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
A.经典物理学 |
B.相对论 |
C.进化论 |
D.现代信息技术 |
A.家庭电脑的普及 |
B.网络信息丰富而且可靠 |
C.网络技术的发展 |
D.中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 |
A.林耐的《自然系统》 |
B.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
C.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D.达尔文的《人类的起源》 |
A.日记是个人的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 |
B.日记是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可信 |
C.日记和其他史料一样,都需要进行甄别 |
D.日记属于无意史料,其真实性毋庸置疑 |
3.选择题- (共3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