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热点题型专题19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0680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6/5/17

1.材料分析题(共1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姚启圣生于浙江会稽……在执政香山期间,姚启圣偷开海禁,同外商做生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同时也为朝廷贡献赋税。清朝前期有着严厉的海禁政策,官员开海禁有可能被罢官入狱,甚至杀头。年轻的香山知县姚启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开海禁,他的胆识,从这时候开始得以体现。
——《姚启圣的远见》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一年……郑锦(经)屡入寇,(姚启圣)徙滨海居民入内地,俾绝接济、避侵掠,下令越界者罪至死,民多荡析。及禁旅班师,驱系良民子女北行,启圣白王严禁。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及经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
凡事皆决之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塽乃遣使赍书……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琅遂定台湾,克塽、国轩等皆降。
——摘编自《清史稿》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有着严厉的海禁政策”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不同时期姚启圣对待“海禁”政策的做法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姚启圣在清廷收复台湾中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2.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6分)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4.
孙中山和甘地都对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这个意思,就是要农民得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要这种劳动的结果不令别人夺去了。……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所谓禁止洋布,便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这是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更深入一层的观察,他根本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为那是资本家压迫劳工。……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不为谋利,同时却是帮助他人,至少是充分做到自服其布。
——吴俊才《印度史》
(1)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经济主张。
(2)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是甘地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的作用。
(3)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和甘地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经济主张的相同目标。
5.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于1653年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建立起独裁统治。……把自己比做一个“好警察”。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了政权,他们镇压民主进步力量,使革命从此走上了回头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领导人并未采取实际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反而继续增加赋税,这就使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国家机构都需要专政;而且需要强有力的专政”。

——马克思《危机与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克伦威尔作为一个“好警察”是如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中下层人民为什么对“好警察”强烈不满?
(3)基于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应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6.
   材料一:《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
(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考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前后,美国传教士来华时,正是华盛顿形象在美国被神化阶段,有关华盛顿的信息在中国传播开来。粗略分祈一下,至少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华盛顿形象:
一是开国总统,国父形象。
二是领导人民打败英国殖民主义者,实现民族独立的民族英雄形象。
三是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形象,所谓起义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提三尺剑,开万里疆。
四是打了天下但不占天下,不做皇帝的尧舜形象。
五是具有坚定的民主思想,开创世界民主道路的民主形象。
六是严格遵从已有民主制度,遵守宪法的守法形象。
七是敢于认错,不讲谎话,见义勇为,孝顺母亲,诚实、行善、孝顺形象。
八是也有缺点错误,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发脾气的凡人形象。
九是善于积累财富的大庄园主形象。
(1)你认为清末民初,深入人心的是哪一个华盛顿呢?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华盛顿的历史功绩。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材料二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2)材料二中恩格斯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你对此如何理解?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耳目股肱,寄于卿辈。”“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材料二 唐太宗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鲜卑族人。特别是由于唐太宗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定考虑问题,因而他比以往任何封建帝王都懂得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以仁义取信于各民族,不轻易诉诸暴力。这就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的民族接近政策即怀柔政策。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怀柔政策”的主要表现。唐太宗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死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春秋大一统”。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材料二 《从<论语>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从仕途角度讲,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幸的。他官场不得志,有国家的问题,有社会的问题,也有其本身性格的问题。随着近代社会剧变,其思想地位也发生了变迁,我们以何种姿态认识它,成为一个新课题。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三人对待儒学和孔子的真正目的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对待孔子和孔学。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甘地)写道: “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际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的遗产”的现实影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