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郭嵩焘(1818—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20世纪70年代筹议兴办洋务方略,认为单纯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末技”,不能富国强兵,只有由器而学政教才是出路。1876年,赴英国任公使,周咨详访,博览群书,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与“孔夫子”“孟夫子”相提并论;推崇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考究西方民主政体,研究英国议会政治,认为英国的两党议会政治,高过了中国的三代之政,英国国政“公之于民”,与秦以来的中国国政正好相反,此英国立国之本也;秦汉以来中国有教化,称周边为“夷狄”,现在西洋称自己为文明的,称中国为半文明的“夷狄”。1877年,上奏清廷建议设领事馆以护民,翌年清廷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郭嵩焘把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一书,名为《使西纪程》,私赞西洋政教修明,认为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书呈总理衙门,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要求将其撤职查办。1879年他黯然回国。
——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郭嵩焘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材料:郭嵩焘(1818—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20世纪70年代筹议兴办洋务方略,认为单纯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末技”,不能富国强兵,只有由器而学政教才是出路。1876年,赴英国任公使,周咨详访,博览群书,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与“孔夫子”“孟夫子”相提并论;推崇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考究西方民主政体,研究英国议会政治,认为英国的两党议会政治,高过了中国的三代之政,英国国政“公之于民”,与秦以来的中国国政正好相反,此英国立国之本也;秦汉以来中国有教化,称周边为“夷狄”,现在西洋称自己为文明的,称中国为半文明的“夷狄”。1877年,上奏清廷建议设领事馆以护民,翌年清廷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郭嵩焘把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一书,名为《使西纪程》,私赞西洋政教修明,认为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书呈总理衙门,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要求将其撤职查办。1879年他黯然回国。
——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郭嵩焘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意精神的修养……”“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材料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意精神的修养……”“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9月,***在审阅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时,对涉及辛亥革命的部分作了修改,使之最终形成文字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但是当时的革命派是有缺点的。他们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纲领,没有广泛地发动和组织可以依靠的人民大众的力量,因此他们不能取得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胜利。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
材料二:1956年11月是孙中山诞辰90周年,***特意撰写《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号召大家“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
(2)材料二表明***对孙中山的看法有何变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材料一:1954年9月,***在审阅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时,对涉及辛亥革命的部分作了修改,使之最终形成文字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但是当时的革命派是有缺点的。他们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纲领,没有广泛地发动和组织可以依靠的人民大众的力量,因此他们不能取得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胜利。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
材料二:1956年11月是孙中山诞辰90周年,***特意撰写《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号召大家“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
(2)材料二表明***对孙中山的看法有何变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玛格丽特·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且连续三次赢得大选,是现代英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之一;196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工党内阁的教育部长。在任职教育部长时,她对英国工党政府将所有中等学校和文法学校合并成“综合”学校的计划发动了猛烈攻击,也因此废除了英国的双重教育体系。撒切尔认为,成立大型“工厂”一样的综合中学,会使教育质量整体下降。1970年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因为政府需要削减预算,撒切尔认为她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项目上面,而不再开展多种项目。她将政府预算集中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工作上,停止向贫困学生发放免费的牛奶。撒切尔力争将政府直接投资都用于高质量的(私立)文法学校。她仍反对发展大型综合性(公立)学校。这些政策使她变得不受欢迎,尤其是在大学生和很多教育机构中。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概括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期间是如何改革英国教育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变得“不受欢迎”的原因。
材料:玛格丽特·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且连续三次赢得大选,是现代英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之一;196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工党内阁的教育部长。在任职教育部长时,她对英国工党政府将所有中等学校和文法学校合并成“综合”学校的计划发动了猛烈攻击,也因此废除了英国的双重教育体系。撒切尔认为,成立大型“工厂”一样的综合中学,会使教育质量整体下降。1970年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因为政府需要削减预算,撒切尔认为她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项目上面,而不再开展多种项目。她将政府预算集中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工作上,停止向贫困学生发放免费的牛奶。撒切尔力争将政府直接投资都用于高质量的(私立)文法学校。她仍反对发展大型综合性(公立)学校。这些政策使她变得不受欢迎,尤其是在大学生和很多教育机构中。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概括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期间是如何改革英国教育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变得“不受欢迎”的原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