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浙江嘉兴第一中学等五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974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1/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18分)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在华盛顿的主持下,通过了联邦宪法。这部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宪法规定:总统负责行政权,任期4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参议员任期6年,每州两名;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这部宪法没有废除黑奴制度,带有种族歧视色彩。
——据人民版必修一改写
(1)指出材料一的错误,并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孙文《国父全书•民权主义》
(2)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异同(6分)。
材料三   《临时约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妥协精神”。参议院又无实际力量来确保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服从约法,而袁世凯又决非是中国的华盛顿,这不免成为后来约法屡被践踏的一大因素。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条文。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孙夏冰《<临时约法>与美国宪法的比较阅读》
材料四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3)据材料三、四归纳《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与影响。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了“妥协”的智慧?(6分)
2.
(15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与宋代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路繁荣的原因。
(7分)
材料二  航路开辟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6分)
材料三 亚欧大陆桥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2分)

2.单选题(共20题)

3.
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在中方文献中有“十余人”,“百余人”,“二百余人”,“七百四十八人”等诸多说法,其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综合英军的资料来看,英军损失人员约在5人左右。对这些差异颇大的统计数字,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应重新估量
②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
③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
④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也就无所谓真伪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4.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B.英国女王是“虚君”,统而不治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5.
近代有一本回忆录这样写到:“师长又问我为什么要参加红军。我说红军来了以后,我们家乡解放了,除了给我们家分了地,还分了茶山,每年可以收到几百斤油茶子。”可见作者参加红军是为了
A.推翻资产阶级B.改变社会性质
C.消灭阶级压迫D.保卫胜利果实
6.
中共的某次会议上做出如下决议:“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七大D.遵义会议
7.
学者刘大年认为,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件事,不能互相代替,民族独立不能代替近代化,近代化也不能代替民族独立。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
B.没有近代化,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C.可以同时并举实现两个任务,毕其功于一役
D.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8.
下图是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据形制判断,其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
A.棉B.麻C.毛D.丝
9.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
B.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C.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0.
机器(Machine)的定义是:”由零部件组装成的装置,可以运转,用来代替人的劳动、作能量变换或产生有用功。一般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下列属于机器的是:

A.AB.BC.CD.D
11.
当前,美国正在进行以天然气代替石油的革命,而中国仍处在以石油取代煤炭的阶段。中国目前的能结构相当于
A.18世纪的英国
B.19世纪的英国
C.19世纪的日本
D.20世纪的美国
12.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单位: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造成民族工业全面萧条
B.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
C.鸦片贸易是推动20年代经济的主要动力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继续发展
13.
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响。”这主要是指该乐曲
A.强调人的精神而不是描摹自然
B.激励着人们与命运进行斗争
C.热情赞美歌颂人类美好的心灵
D.充满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
14.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这段话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项主张(    )
A.人人有权读《圣经》B.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权威
C.简化宗教礼仪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15.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段名言:“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ofthethingsthatare,thattheyare,andofthethingsthatarenot,thattheyarenot。”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B.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18世纪启蒙思想
D.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16.
(题文)明清之际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下图他的这幅作品属于

①宫廷画   ②工笔画   ③文人画   ④花鸟画   ⑤写意画   ⑥山水画
A.③④⑤B.①③⑥
C.②⑤⑥D.②③④
17.
爱因斯坦的意大利同学贝索是马赫信徒,他有次手拿马赫的《力学》对爱因斯坦说:“既然空间、时间与任何事物都没关系,你又怎么知道存在空间和时间呢?”爱因斯坦大赞,于是发誓要把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先验论神坛上拉下来。爱因斯坦把时空绝对论拉下神坛的著作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C.《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D.《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19.
19世纪末,康有为上书清帝,请求变革服饰习俗:“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变易服饰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推动中国发展
B.近代服饰随着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C.断发易服本质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
D.近代风俗演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过程
20.
严复曾说:“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强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严复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包括
①启蒙思想的传播 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清末新政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1.
19世纪末美国国民运动(Populist Movement,或译为人民运动)倡导者亨利·乔治著有《进步与贫困》一书,提出土地法、“单税法”等近乎社会主义的构想,一时在美国影响巨大,底层民众随之组建了人民党,并一度成为美国第三大党。据历史学者研究,孙中山的思想曾深受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A.驱除鞑虏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D.耕者有其田
22.
(题文)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写道:“从战争(一战)的最初一刻起,我已在内心深处决心要当一个世界公民。”下列属于同一理念的话语是:
A.“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一次战争中宣布自己为‘拒服兵役者’。”
B.“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
C.“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D.“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