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17世纪的中国和英国在政治领域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目录(部分)
材料三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明朝政治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君主制的变化历程,分析“光荣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目录(部分)
材料三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明朝政治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君主制的变化历程,分析“光荣革命”的影响。
2.
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2.单选题- (共14题)
3.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4.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部分形势示意图,下列观点中哪一项最能体现该历史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影响最为深远()


A.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开始创建 |
B.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在军事上得以纠正 |
C.土地革命在湘赣地区取得了初步胜利 |
D.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已发生重大转折 |
5.
在一份历史文献中,中共中央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决定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 |
B.使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为签订《双十协定》创造了条件 |
6.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对《共产党宣言》做了修改。在《共产党宣言》德文新版上由两位作者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加了这么一句话:“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依据你所学史实判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加上这句话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第一国际的瓦解 | B.马、恩革命运动的实践 |
C.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 D.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 |
7.
(题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个农历甲午年。以下史实发生于这一年的是()
①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③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③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 |
8.
“均势”是国际关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国面对挑战往往会在国际或地区力量对比中采取一种平衡战略。下列史实符合美国“均势”意图的有( )
① 1972年尼克松访华 ②1994年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
① 1972年尼克松访华 ②1994年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 |
9.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关于这些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排 ②司母戊大方鼎 ③定窑白瓷 ④马王堆素纱单衣




①水排 ②司母戊大方鼎 ③定窑白瓷 ④马王堆素纱单衣
A.①是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有所记载的冶铁装置,以水为动力,东汉时期发明 |
B.②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
C.③反映了唐宋时期官窑的水平,出现在河南 |
D.④反映了我国汉代北方丝织技术相当发达 |
10.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
B.官营手工业在政府经营下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推动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此时的苏州丝织行业出现 |
D.苏州官局的复置会严重冲击民间丝织市场,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
11.
(题文)1516年,托马斯·莫尔爵士在《乌托邦》一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他控诉的是()
A.黑人奴隶贸易的罪恶 |
B.圈地运动使农民境况悲惨 |
C.大工厂制对工人残酷剥削 |
D.机器生产破坏了田园生活 |
12.
“在这两百年(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首先解决了……的问题,接下来解决了全球商业秩序的问题,而工业革命则是在这两个任务完成之后的事情。”文中省略号部分应该是()
A. 现代企业制度 B. 机器动力来源
C. 资本垄断方式 D. 国内政治体制
A. 现代企业制度 B. 机器动力来源
C. 资本垄断方式 D. 国内政治体制
13.
(题文)“铁路时代”的到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运行蒸汽机车的铁路最早出现在美国 |
B.火车为世界市场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
C.19世纪早期中国掀起收回铁路利权运动 |
D.“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地铁开始运营 |
14.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 |
C.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有待突破 |
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
15.
(题文)据下图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新中国经济建设中

①生产关系的改革与调整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和发展
③所有制形式的改变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①生产关系的改革与调整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和发展
③所有制形式的改变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②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