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938年……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
材料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938年……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明后期,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初期,利玛窦借鉴佛教的衣着、术语等,试图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后顺应明朝批判佛教的思想潮流,他对佛教进行了公开批判,以确立天主教的形象。利玛窦通过穿儒服,说汉语,诵读儒家经典等方式,积极靠拢儒家士人,广泛结交士人阶层,确立西儒形象。在肇庆知府王泮支持下,1584年,利玛窦主持的“仙花寺”在肇庆落成,此为中国内地首座天主教教堂。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双方文化差异,借此将天主教义传入中国。
尽管保守人士严守“华夷之防”,提出“夷技不足尚”,利玛窦与我国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还编写了汉学字典和《中国文法》册子,引进西方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科技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的变革,突破了传统的格物穷理之学,为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哲学、科技、艺术等也开始大量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模糊的认知。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不利因素和成功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行为的积极意义。
材料明后期,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初期,利玛窦借鉴佛教的衣着、术语等,试图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后顺应明朝批判佛教的思想潮流,他对佛教进行了公开批判,以确立天主教的形象。利玛窦通过穿儒服,说汉语,诵读儒家经典等方式,积极靠拢儒家士人,广泛结交士人阶层,确立西儒形象。在肇庆知府王泮支持下,1584年,利玛窦主持的“仙花寺”在肇庆落成,此为中国内地首座天主教教堂。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双方文化差异,借此将天主教义传入中国。
尽管保守人士严守“华夷之防”,提出“夷技不足尚”,利玛窦与我国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还编写了汉学字典和《中国文法》册子,引进西方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科技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的变革,突破了传统的格物穷理之学,为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哲学、科技、艺术等也开始大量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模糊的认知。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不利因素和成功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行为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 (共7题)
4.
下表罗列了古代罗马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时间 | 法律 | 内容或影响 |
公元前450年 | 《十二铜表法》 | 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 |
公元前449年 | 《卡努雷阿法案》 | 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 |
公元前367年 | 《李锡尼—赛克斯法案》 | 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 |
公元前287年 | 《霍腾西阿法案》 | 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 |
A.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
B.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 |
C.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
D.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
5.
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
C.九一八事变标志“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
6.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赞成两个政权并存 |
B.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 |
7.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苏联,并与苏联签订《莫斯科条约》。条约申明,双方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保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这反映了
A.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全面缓和 | 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趋势 |
C.双方均承认民主德国的合法地位 | D.中间地带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
8.
史书记载:宋代的出口商品中铜钱是重要一项,政府屡禁不绝,实为一独特现象。铜钱几乎传遍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流入日本甚多,并在当地通行。这反映了宋代
A.货币铸造非常先进 | B.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
C.冗官导致货币流失 | D.对外商品贸易频繁 |
9.
清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彭太,经商获利几十万银两,数年内其所拥有土地增到六百多倾。一些晋商经营高利贷,形式繁多,有印字钱、驴打滚、典当、放青苗等。晋商的投资方式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中国
A.民间信贷发展较快 | B.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
C.传统经济结构十分牢固 | D.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