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0分)从古至今,民主法制建设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 1787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和1787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以英、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中的作用,并概述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材料一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 1787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和1787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以英、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中的作用,并概述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2.
(20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7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8分)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 1869—1894 | 1894—1908 | 1908—1920 | 1920—1936 |
国内生产商品 | 0.97 | 3.51 | 11.37 | 3.81 |
进口洋货净值 | 3.59 | 6.53 | 5.65 | 1.72 |
合计 | 1.25 | 4.02 | 10.46 | 3.60 |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7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8分)
2.单选题- (共17题)
3.
(古罗马)“经过不断地斗争,最终保民官直接对平民会议负责,不受执政官或元老院管辖。后来,他们的权力发展到对政府法令或者元老院的决议拥有否决权。只要保民官说一声‘vote’(拉丁语,意思是‘我禁止’)这些法令或决议就不能通过。”材料主要表明:
A.罗马法主要保护平民的权益 |
B.罗马法的逐步完善是平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
C.罗马法实质上是保护贵族的利益 |
D.罗马法的作用是调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
4.
美国保守派名嘴格伦•贝克在《常识——反对一个失控的美国》中说,“美国政治意在使候选人代表主流思想,远离边缘化集团利益。‘赢家通吃’的方法就是迫使候选人转向主流路线,以便获得最多的政治支持。”这种现象根源于
A.总统共和制的政体 | B.两党轮流执政的安排 |
C.两党政策大同小异 | D.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
5.
有关《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只割占了台湾,在日本占领台湾过程中受到台湾人民激烈抵抗 |
B.由于巨额的赔偿,清政府局部调整了近代经济的政策 |
C.在通商口岸设厂,使日本占领了中国内地的市场 |
D.在德黑兰会议上,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占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
6.
北平部分国民党员于1931年9月19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 | B.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
8.
历史学家德·阿宁在谈到十月革命时认为:“还是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完成,首先有赖于列宁的百折不挠的狂热和托洛茨基的恶意煽动。如果没有科尔尼洛夫及其将领们的发难,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他想要说明的是:
A.肯定列宁为十月革命作出的努力 |
B.十月革命是由偶然因素发生的 |
C.揭露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的不良用心 |
D.将十月革命归功于科尔尼洛夫及其将领 |
10.
下列有关新疆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元代,理藩院曾负责其行政、兵刑、宗教事务 |
B.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是英、俄、德列强在中国重点扩张的对象 |
C.在收复伊犁过程中,左宗棠确定了“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的策略 |
D.新中国成立后,是最早设立自治区的省份 |
12.
关于下面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①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与③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关系④都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
⑤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解,发展了关系

①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与③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关系④都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
⑤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解,发展了关系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13.
“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 |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 |
D.“从后门接纳中国的人”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 |
14.
《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
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 |
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 |
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
15.
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在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如何产生
A.科学革命发现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 |
B.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 |
C.时值启蒙运动,哲士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
D.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适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 |
16.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 |
D.辛亥革命 |
18.
由于英国的坚持,雅尔塔会议同意法国参加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借法国来增强抗衡苏美力量 |
B.法国在二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
C.法国曾是英国的重要盟国 |
D.法国是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