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政治利益的划分情况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摘自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杜鲁门对战后世界蓝图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的主要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国际力量对比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这一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60字左右。)
材料一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摘自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杜鲁门对战后世界蓝图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的主要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国际力量对比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这一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60字左右。)
2.单选题- (共18题)
2.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文中的“1917年革命事件”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D.标志着该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 |
3.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
4.
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在摆脱贫困、文盲、缺乏公民权和经济权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们争取到了40小时工作周、妇女选举权、增加工资、强制性社会保险、罢工和工会组织合法化。材料主要表明
A. 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
B. 十月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
C. 十月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国际化
D. 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
A. 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
B. 十月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
C. 十月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国际化
D. 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
5.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了棉纺织厂,他以慈善者的身份关心工人,禁止十岁以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为了减轻工人的家庭负担,他第一次为五岁以下的孩子创办了幼儿学校,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纪律为宗旨。对欧文这些举措评价正确的是
A.具有空想性,违背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B.具有欺骗性,讨好工人是为了更好的剥削 |
C.具有进步性,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完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巴黎公社革命有一定影响 |
6.
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
A. 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 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 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 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A. 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 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 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 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7.
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
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
8.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A.“求同存异” | B.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
C.“多边外交”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9.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美苏争霸 |
B.开展全方位外交 |
C.倡导求同存异 |
D.重组大国关系 |
10.
1962年,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表明法国
A.宣称要与美苏决裂 |
B.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
C.主张欧洲独立自主 |
D.企图称霸欧洲大陆 |
11.
有学者认为,尽管欧盟国家致力于外交协调’和趋同,并取得了进展,但将外交和防务权力上交给设在布鲁塞尔的超国家机构的想法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材料意在说明欧盟
A.政治一体化的发展面临曲折 |
B.仍惟美国的马首是瞻 |
C.外交和防务权力根本无法一致 |
D.无法影响世界新秩序 |
12.
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 伊拉克战争(2003年) |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
13.
“近年来围绕美伊战争,世界上还发生了几个分裂:联合国分裂为主战和反战两方,北约内部出现和平解决与军事打击之争的“裂痕”,欧盟也分化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反战派和以英.西为代表的主战派。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以上现象深刻地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 |
B.“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迫在眉睫 |
D.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建立世界和平十分重要 |
14.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材料表明
A.美国积极推行主宰世界的世界主义方针 |
B.苏联力求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 |
C.美苏积极谋求扩大本国实力和世界地位 |
D.两极格局的形成是战后历史发展的必然 |
15.
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
16.
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A. 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 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 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 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A. 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 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 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 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17.
1955年3月1日,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象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该材料主要说明了冷战( )
A.导致美苏之间不断上升的军备竞赛 | B.促进不同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 |
C.推动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 | D.避免了当时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18.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运动兴起 |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C.两极格局的存在 |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