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908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离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2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2分)有何重要意义?(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2分)
2.
(22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三(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材料五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2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4分)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2分)在此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居何种地位? (2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工业与世界经济是怎样一种关系? (4分)
(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2分)

2.单选题(共10题)

3.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A.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B.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4.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5.
美国麦迪逊曾说:“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下列说法符合他的主张的是
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力又要限制行使权力的范围
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
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D.代表机构既能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
6.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生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
下图是反映中苏关系的一幅宣传画,其创作时间最早可能出现在
A.过渡时期
B.三年困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8.
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最近的20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最全面理解是
A.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9.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闭门。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在:“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10.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11.
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12.
下列史实主要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  )
时间
大事
1959年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61年
柏林墙的修筑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A.苏联力图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外交成果
B.美国放弃了对苏遏制战略
C.美苏关系缓和与对抗交替
D.美苏处于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之中

3.选择题(共3题)

13.选出你所听到的短语(  )
14.选出你所听到的短语(  )
15.

已知 y=2x552x+3 ,求 (2x+y)(2xy) 的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