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帝王在反腐倡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主要表现在:加强封道德伦理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建立御史制度监控官员行为,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古代受对建专制制度和人治的限制,严刑酷法惩治贪官只是事后治表,建道德伦理教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这说明中国古代尚未找到遏制和铲除腐败的治本之路。
——周树志《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研究》
材枓二健全法律和习法体系是防止腐败的重要制度保障。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由联邦公职人员捐款的法津(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等。对腐败行为的制约,更离不开监督执行
这些法律规章的独立机构,20世纪以来,近80%的公共腐败案件由联邦检察机构提出诉讼。势均力敌的党派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并形成的相互制衡与监督,客观上成为抑制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故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核编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帝王反腐倡廉的措施以及中国古代不能遏制腐败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权与制衡的角度出发,说明美国遏制腐败的方法。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帝王在反腐倡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主要表现在:加强封道德伦理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建立御史制度监控官员行为,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古代受对建专制制度和人治的限制,严刑酷法惩治贪官只是事后治表,建道德伦理教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这说明中国古代尚未找到遏制和铲除腐败的治本之路。
——周树志《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研究》
材枓二健全法律和习法体系是防止腐败的重要制度保障。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由联邦公职人员捐款的法津(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等。对腐败行为的制约,更离不开监督执行
这些法律规章的独立机构,20世纪以来,近80%的公共腐败案件由联邦检察机构提出诉讼。势均力敌的党派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并形成的相互制衡与监督,客观上成为抑制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故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核编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帝王反腐倡廉的措施以及中国古代不能遏制腐败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权与制衡的角度出发,说明美国遏制腐败的方法。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
2.单选题- (共23题)
2.
公元前450年,伯利克里改革公民权法案,将之前只要其父为雅典人即可获得雅典公民身份的相关规定,调整为新生儿必须父母双方均为雅典人才有资格获得雅典公民权。伯利克里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城邦政治 |
B.减轻财政危机 |
C.提高妇女地位 |
D.消除跨城邦婚姻 |
3.
古代罗马法规定:承认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于其自己事务的法律规范,这在多种法律规范并存的情况下,必然发生法规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保证了法律规范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也促使法律规范本身达到实质合理性。这一规定实际上反映了罗马法的
A.开放性 |
B.公正性 |
C.权威性 |
D.无序性 |
4.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
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
5.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这表明( )
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
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 |
C.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
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 |
6.
“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
A.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
B.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 |
C.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D.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 |
7.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人,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人。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反映出人民代表来源广泛 |
C.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 |
D.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
8.
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 |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 |
C.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 |
D.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 |
9.
2016年7月29日,有文章发表评论认为,北约东扩的终极目标是延伸到亚太地区,将美国的欧洲盟友与亚太盟友集群连为一体,进而形成横跨欧亚两洲,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东西两个方向,对中俄两国同时进行打压、封锁的网络体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俄两国崛起迫使美国实施北约东扩战略 |
B.中俄两国结盟是抗衡北约东扩威胁的途径 |
C.北约东扩有利于阻止中俄两国关系的改善 |
D.北约东扩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战略部署 |
10.
关于《诗经》中《硕鼠》的创作背景,王符在其《潜夫论·班禄》中这样说道:“履亩税而《硕鼠》作。”桓宽在其《盐铁论·取下》也持同样的观点:“周之末涂,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材料中的“履亩税”出现的根源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诸侯国君生活奢侈 |
C.周王室衰微 |
D.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
11.
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
A.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 B.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 |
C.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 D.有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
12.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揖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
A.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较紧密 | B.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
C.舟揖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 D.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
13.
马端临《文献通考》在论及宋朝经济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国家与商贾形成分利模式 | B.注重维护商贾的正当利益 |
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 | D.政府商业专营以与民争利 |
14.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它们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北京是经贸中心 |
B.闭关政策的影响 |
C.经济重心的南移 |
D.区域商帮的发展 |
15.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 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16.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材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B.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
C.工业革命极大冲击了传统价值观 |
D.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17.
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13世纪同盟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导致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北部经济的衰落 |
B.欧洲重商主义兴起 |
C.德国宗教改革的出现 |
D.新贸易路线的竞争 |
18.
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到17世纪,荷兰人统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工业革命顺利完成
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
D.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A.工业革命顺利完成
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
D.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19.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
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
C.英国和中国 |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
20.
《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上述方案是
A.“百日维新”的法令 |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方案 |
C.北洋政府初期的政策 |
D.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 |
21.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 |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
22.
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23.
1978年上半年,分管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谷牧率团赴西欧考察访问,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中央有关会议上进行了阐述。该考察活动
A.落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 |
B.推动了政治路线的变革 |
C.标志着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始 |
D.得到全国上下一致认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