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选上表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表1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五口通商 | 洋务运动 | 甲午战争 | 实业救国 |
维新变法 | 清帝退位 | 新文化述动 | 五四达动 |
中共一大 | 国民大革命 | 九-八事变 | 开国大典任 |
选上表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英国以农奴劳役为基础的庄园制度瓦解,原来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成为独立小农,但也失去封建主对农奴的保护义务。15世纪末,毛纺织业兴盛,圈地运动随之发展起来,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新兴的租佃农场主普遍采用集约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更多农民被排挤出农业生产部门。英国国王为加强王权解散大贵族雇佣的家兵队,宗教改革过程中又大规模解散修道院,也使得流民队伍进一步扩大。几乎同一时期,明朝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封建赋役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流民队伍也迅速扩大,成为影响社会德定的一大因素。
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多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侧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明朝采用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时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则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流民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中英两国流民问题产生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为何截然不同?
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英国以农奴劳役为基础的庄园制度瓦解,原来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成为独立小农,但也失去封建主对农奴的保护义务。15世纪末,毛纺织业兴盛,圈地运动随之发展起来,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新兴的租佃农场主普遍采用集约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更多农民被排挤出农业生产部门。英国国王为加强王权解散大贵族雇佣的家兵队,宗教改革过程中又大规模解散修道院,也使得流民队伍进一步扩大。几乎同一时期,明朝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封建赋役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流民队伍也迅速扩大,成为影响社会德定的一大因素。
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多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侧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明朝采用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时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则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流民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中英两国流民问题产生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为何截然不同?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表2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若干重大史事
——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妥善处理这一危机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
表2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若干重大史事
1958年3月 | 联邦德国议会通过用核武界装备军队的决议。 |
1958年11月 | 苏联要求美英法在六个月内撤走西拍林的驻军,并扬言必要时将动用核武器保卫民主德国。西方国家也以强硬姿态表示决不离开西柏林,甚至不惜为此一战。第二次柏林危机由此爆发。 |
1959年5月 | 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议召开,未解决实质性问题。 |
1959年7月 | 美国正式邀请赫鲁晓夫访美。 |
1959年9月 | 赫鲁晓夫访美。 美苏举行战后第一次首脑会谈,赫鲁晓夫同意收回关于柏林问题的声明,美国则同意按苏联的建议举行四大国首脑会汉进行具体谈判。 美苏发表联合公报。 |
——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妥善处理这一危机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成龙,清朝著名廉吏。1661年,他出任广西罗城知县,针对“城市残破”、“民多饿死”的现状,“革大耗”、“减盐引”(大耗、盐引是官吏贪腐手段)。后来,他升迁四川合州知州,罗城人“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1650年,他赴任直隶巡抚,即劾罢治罪贪脏枉法的青县知县赵履谦等官员,举荐德才兼备的霸州州判卫既齐等官员。赴任江南江西总督后,于成龙针对贪墨侈靡之风,颁布了《兴利除弊条约》、《示案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时人记述,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曾召见于成龙,誉其为“清官第一”。1684年,于成龙病逝。遗物“帷笱(箩筐)中绨袍(旧官服)一袭,床头盐豉器而已”。
——摘偏自王普玲、李峰《清初吏治清明探析》等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推行廉政的主要特点。
(2)有学者认为,”清廉官吏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成龙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
于成龙,清朝著名廉吏。1661年,他出任广西罗城知县,针对“城市残破”、“民多饿死”的现状,“革大耗”、“减盐引”(大耗、盐引是官吏贪腐手段)。后来,他升迁四川合州知州,罗城人“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1650年,他赴任直隶巡抚,即劾罢治罪贪脏枉法的青县知县赵履谦等官员,举荐德才兼备的霸州州判卫既齐等官员。赴任江南江西总督后,于成龙针对贪墨侈靡之风,颁布了《兴利除弊条约》、《示案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时人记述,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曾召见于成龙,誉其为“清官第一”。1684年,于成龙病逝。遗物“帷笱(箩筐)中绨袍(旧官服)一袭,床头盐豉器而已”。
——摘偏自王普玲、李峰《清初吏治清明探析》等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推行廉政的主要特点。
(2)有学者认为,”清廉官吏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成龙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2.单选题- (共7题)
5.
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剥夺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雅典
A.公民个人权益受到限制 |
B.公民的参政热情消退 |
C.重视培养公民政治素养 |
D.公民政见的高度一致 |
6.
“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自由是一个活生生的真理,但对其他美国人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残酷意味的戏弄。”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独立宜言》 | B.《邦联条例》 |
C.1787年宪法 | D.《国家工业复兴法》 |
7.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
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
8.
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曾经先后设想在湘西、云贵高原、川西、新疆等地建立新的根据地,最后选定在陕北。这表明
A.红军战略转移计划周密 | B.西部地区群众基础薄弱 |
C.敌强我弱形势没有改变 | D.北上抗日成为全民共识 |
9.
(题文)1950年,美方声称美军进入台湾是为了保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属于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对此,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予以驳斥:“能不能设想因为墨西哥内战,英国就有权利占领美国的佛罗里达呢?这是毫无道理的,不能设想的。”据此推断,该“突发事件”是
A.国共内战扩大 | B.朝鲜战争爆发 | C.越南战争升级 | D.中苏结成同盟 |
10.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
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
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