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疆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恬为加强边防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
材料一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疆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恬为加强边防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
3.
材料一 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而输掉了另一场针对中国人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发动侵略而被挫败;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并获得了胜利。
——摘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 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的结果是什么?中国人认为“潜在的入侵威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结局产生不同认识的影响。
——摘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 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的结果是什么?中国人认为“潜在的入侵威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结局产生不同认识的影响。
2.简答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3.单选题- (共17题)
5.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理解最全面的是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
C.公民人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
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
6.
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写道: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包含着“自然法”的思想,“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这种自然法的思想在近代政治思想中应该体现为
A.天赋人权 |
B.社会契约 |
C.主权在民 |
D.反抗暴政 |
7.
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8.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
B.君主制和共和制 |
C.立宪制和共和制 |
D.立宪制和议会制 |
9.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独裁的决策特点相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德国是通过铁血手段实现国家统一 |
B.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帝国具有特殊地位 |
C.德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相对于王权议会权力较小 |
D.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是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
10.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 |
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 |
C.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
D.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
11.
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
12.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A.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
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
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
D.―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
13.
基辛格说:“在世界外交史上,《上海公报》的独特之处在于明确列出双方的分歧……与此同时,《上海公报》又具体列出双方的共同立场……”。与这种做法体现的外交方针一致的外交事件是
A.废除《中美商约》 |
B.中苏建交 |
C.1954年中缅联合声明 |
D.亚非万隆会议 |
14.
《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
A.社会制度对立和意识形态分歧 |
B.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峙 |
C.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
D.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 |
15.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出现最早的是
A.“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两淮盐商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 |
B.“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
C.“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锻钢” |
D.“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之有六用之” |
16.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在《西台满记》中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由此可知当时“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不固定性对立性 |
B.松散性对立性 |
C.不固定性松散性 |
D.松散性契约性 |
17.
黄邦和教授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中说:“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寓,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两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东西半球文明的相遇使欧洲完成了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
B.美洲的财富和垦殖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
C.西半球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了东半球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
D.外来因素推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
18.
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部分统计资料(1872一1913年)
该材料不能够说明
年代 | 商办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
1872—1894 | 53 | 4697 | 103 | 28000 |
1895—1913 | 463 | 90801 | 136 | 103153 |
该材料不能够说明
A.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
B.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
C.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民族工业 |
D.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
19.
“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
A.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 B.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 |
C.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 D.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 |
20.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