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金太阳2017届全国百所名校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895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3/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却并非复古派。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作《神曲》,声称自己的诗首先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不能用群众看不懂的古文来写。被特拉克极力宣扬“凡人要先关怀世间的事”,薄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与败坏道德,并热情赞美了纯真爱情。法国文豪蒙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命运”。塞万提斯认为“任何作家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或者是离开了一切创作臻于完美所必经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
——整理自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等
材料二晚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小说是清后期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粱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此,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
——摘编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西方人文主义者与晚清学者文学创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三种看法”蕴含多种史观,请运用三种不同的史观加以解读。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8月3O日,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开始统治日本。随后,美国公布了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禁止日本人打着宗救旗号搞极端军国主义组织及运动,矛头直指靖国神社。盟军总司令部军官们强烈建议麦克阿瑟废止靖国神社。美国的想法让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陷入极度恐慌。靖国神社负责人横井决定利用盟军总司令信教自由的政策,以纯宗教的姿态维护靖国神社。11月26日,横井拜访盟总宗教科科长巴斯,提出了靖国神社由国家神社变为宗教庙宇的方案。12月25日,盟总发布了麦克阿瑟第448号指令,同意靖国神社脱离国家管理成为宗救法人,靖国神社终于逃过了灭顶之灾。几十年后一份盟总的解密文件《关于靖国神社的将来的见解》中赫然写道:应该保留靖国神社,废止了反而会增加事端。巴斯后来回忆说:“继续制裁日本不是我们的愿望,那时的日本正按我们的期望行动。
——摘编自乔林生《当年靖国神社为何未被烧毁》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伯虎(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吴趋里(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著名文人、书画家。他少年时发奋读书,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受舞弊案牵连入狱,出狱后绝意仕途,潜心书画。
唐伯虎一生所作仕女画颇多,传世代表作品有《秋风纨扇图》《王蜀宫妓图》等,通过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秋风纨扇图》是一幅飘逸淡雅的仕女画,画中仕女手执纨扇,神情落寞,于秋风中,目凝远方,眉带哀愁,茫然而神伤。秋扇指代遭遗弃的女性,是隐喻自己被当道者遗弃的命运,是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唐伯虎据唐代崔涯和扬州名妓李端端的故事创作仕女画《李端端图》,将李氏向崔涯求情改为当场评理的画面,突显“黑妓”的独立人格和智慧胆略。唐伯虎曾于四十二岁时(1511年),模《莺莺遗照》,并调寄《过秦楼》一阙题之。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形容柔美端丽、心灵真诚、感情诚挚执着等集各种女性美于一身的美的典型,而且还通过崔、张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自由的追求。
——摘编自陈志远《从仕女画看唐伯虎的女性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伯虎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及其所呈现出的女性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伯虎画风及女性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单选题(共6题)

4.
罗马法规定:河流两岸土地的所有人,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使其土地可供公众使用,如行路、拉纤、停泊、系缆、晾晒渔网等。这表明罗马法
A.随意剥夺财产所有人的权利B.调解了公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C.保护帝国内一切自由民利益D.严格规范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5.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A.使国家制度的人民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
B.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
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
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
6.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该技术有助于
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B.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
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
7.
下面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是
A.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B.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
C.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D.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
8.
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国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中国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D.鸦片贸易利润逐年降低
9.
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